南北朝的发展与清浊异同

南北朝的发展与清浊异同

ID:8263419

大小:50.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3-14

南北朝的发展与清浊异同_第1页
南北朝的发展与清浊异同_第2页
南北朝的发展与清浊异同_第3页
南北朝的发展与清浊异同_第4页
南北朝的发展与清浊异同_第5页
资源描述:

《南北朝的发展与清浊异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南北朝的发展与清浊异同.txt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我们手里的金钱是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女人在约会前,一定先去美容院;男人约会前,一定先去银行。文散阶的进化在南朝停滞不前,在北朝却迅速推进。其原因在于,北朝曾向将士普授文散官从而使之进化为位阶,南朝的“文清武浊”观念却阻碍了类似现象的普遍化。魏晋南北朝有两种“品位分等”:一种是以门第、中正品和“清浊”构成的“门品秩序”,它是士族政治的产物;另一种则是由军阶代表的“官品秩序”,它较富功绩制色彩。北朝文散阶的进化得益于军阶的“拉动”,这就为唐代文武散阶制向官僚政治的

2、回归奠定了基础。【关键词】南北朝/官阶一、南朝散官“阶官化”的迟缓官阶制度是官僚政治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同形式的等级规划体现了不同的政治取向。汉代禄秩等级是从属于职位的,官员若无职位则无等级可言〔1〕,这属于重效率的“职位分等”类型。魏晋南北朝时官阶制却开始向另一种“品位分等”类型过渡了,最终在唐代形成了文武散阶之制。散阶又称“本品”,它减小了因职位变动而造成的地位变动,从而赋予了官员更多的安全感,保障了其权益的稳定性。魏晋以降士族政治、门阀特权扭曲了官僚政治,“分官设职”更多地基于“优惠考虑”而非“效率考虑”,职事官之

3、外委积繁衍出了五光十色的名号、散职,一人拥有多种头衔屡见不鲜。由此而导致的职、官、名号的分离,应该说是官阶制向“品位分等”演化的一个基本原因。不过仅以士族政治来解释中古散阶制的发达,那仍然是不惬人意的,因为南朝政权的士族政治更为典型,然而北朝文散官的阶官化,反而比南朝更具深度、广度和速度。与此期阶官化进程相涉的文散官,主要是诸大夫和东西省散官。文散官阶官化的骤然加速是在北魏后期,这时候四方云扰、战火连绵,朝廷为笼络之计而向将士们广授散职,毫无吝惜之意。尔朱氏掌权之时,“欲收军人之意,加泛除授,皆以将军而兼散职,督将兵吏

4、无虚号者。自此五等大夫遂致猥滥,又无员限,天下丅贱之”。〔2〕(魏书·卷七五尔朱世隆传)这些散官不但被普授、滥授,而且还是与将军号成双成对儿地“双授”的,即所谓“皆以将军而兼散职”。由此,这些散官迅速虚衔化了,成了普遍拥有、且不断升迁的“阶”了。进至北周,开府仪同三司、仪同三司、诸大夫以及由东西省散官变化而来的34种散官,演化为一个首尾完备的位阶序列。这个序列,便是通往唐代散阶制的重要环节。〔3〕然而当把目光转向南朝的时候,却没能看到类似的发展。冗官散职的委积滥觞于魏晋,东晋以下的制度发展,南北两系分道扬镳。同是承袭魏

5、晋而来的那些文散官,在直承魏晋的南朝,其散阶化进程却迟滞不前、步履蹒跚。南朝的诸大夫几乎始终都仅仅是崇礼、优老或安置闲冗之职,比魏晋没有太大变化。《南齐书》卷十六《百官志》仍把左右光禄大夫、光禄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列于光禄勋属官之下——较之汉魏旧制,依然故我;且谓:“诸大夫官,皆处旧齿老年。”《南齐书》卷三《武帝纪》永明七年(489年)正月诏:“诸大夫年秩隆重,禄力殊薄,岂所谓下车惟旧,趋桥敬老。可增俸,详给见役。”可见诸大夫依然用以“敬老”、安置“年秩隆重者”而已。又《隋书》卷二六《百官上》记梁制:“又有光禄、金

6、紫光禄、太中、中散等大夫,并无员,以养老疾。”用作闲散之位的散官,与用以标志等级的“本阶”,自然还有相当距离。诸大夫中之以“光禄”为名者位望较高,常用于优宠德高望重者,或用于死后赠官。左右光禄大夫如加“开府”之衔则可置官属(注:《隋书》卷二六《百官上》:“开府仪同三司位次三公,诸将军、左右光禄大夫优者则加之,同三公置官属。”左右光禄大夫如加“开府”便置官属。《南史》卷十五《傅亮传》有“左光禄大夫府”,《南史》卷十九《谢几卿传》有“左光禄长史”,皆是。)。南朝史传中的官僚衔位,常有“光禄大夫某某”的记法,以此为其代表性官

7、衔。所以其时有“求金紫(金紫光禄大夫)”、“乞一片金”之事。至如中散大夫、太中大夫阶级较低,就往往用以安置闲冗、甚至政坛失意者了。请看《南史》:萧惠训:梁武起兵时以郡相抗,归降后梁武宥之,以为太中大夫。(《南史》卷十八《萧琛传》)王籍,以公事免,“及为中散大夫,弥忽忽不乐”。(《南史》卷二一《王籍传》)王楷,人才凡劣,宋时为太中大夫。(《南史》卷二三《王蕴传》)王弘之,宋明帝初同逆,战败被宥,终于中散大夫。(《南史》卷二四《王弘之传》)垣护之,宋明帝时因聚敛贿货下狱免官,后起为太中大夫,未拜,以愤卒。(《南史》卷二五《

8、垣护之传》)殷道矜,幼而不慧,位太中大夫。(《南史》卷二七《殷景仁传》)何求,性行诡僻,逃官隐居,后为太中大夫。(《南史》卷三十《何求传》)徐广,忠于前朝不附新主,宋初除中散大夫。(《南史》卷三三《徐广传》)顾琛,宋明帝时同逆,兵败归降,为中散大夫。(《南史》卷三五《顾琛传》)这样,太中大夫、中散大夫对士大夫的吸引力,想来就不会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