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数学认知”目标解读---周欣

《指南》“数学认知”目标解读---周欣

ID:8359929

大小:33.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3-22

《指南》“数学认知”目标解读---周欣_第1页
《指南》“数学认知”目标解读---周欣_第2页
《指南》“数学认知”目标解读---周欣_第3页
《指南》“数学认知”目标解读---周欣_第4页
《指南》“数学认知”目标解读---周欣_第5页
资源描述:

《《指南》“数学认知”目标解读---周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指南》“数学认知”目标解读作者:周欣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  上传时间:2013-09-06《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将科学领域分成了科学探究和数学认知两个子领域。这是因为从儿童学习和发展的角度看,科学探究和数学认知尽管有着密切的联系,与儿童认知发展的关系都很密切,但它们作为两个不同的学科和学习与发展的领域,有着各自不同的发展目标和发展内涵。儿童早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是指他们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自发地或在成人的引导下习得数的知识、技能,发展数学认知能力的过程。它强调儿童对自己周围环境中的数学问题的关注和兴趣,强调在日常生活中

2、通过感知、体验和操作活动理解数的抽象关系,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指南》数学认知领域的目标侧重于数和形,这是儿童早期数学认知发展的最核心的内容。下面是对数学认知领域三条目标的解读。 一、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第一条目标尽管与数学内容有关,如涉及了形状和模式,但它最后落实在对数学的态度和体验的重要性以及数学学习的过程性能力上。在以往的数学教育中,人们关注较多的是数学内容本身,但近年来人们在关注数学内容的同时,开始关注数学学习中过程性能力的培养。如美国的学前和中小学的数学标准分为内容标准和过程性标准两个

3、部分,内容标准提出了儿童应该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过程性标准则提出了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方法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包括解决问题、推理和证明、交流、联系、数学的表征。数学学习的过程性标准的提出反映了数学学科在促进儿童的思维能力方面所起到的特殊作用。它使我们认识到,数学学习并非局限于数的知识、概念和技能的习得。而是能促进综合性认知能力的发展。也正是这样的学习才能保证儿童真正理解和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1.发现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与儿童的生活经验建立联系,这是有效的数学学习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发现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能让儿童看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

4、用处。数概念之间的联系是儿童早期数学学习中的难点,也是重点。研究表明,儿童早期数知识的习得是和许多具体的情景相连的,但他们最初在不同的情景中并不会融会贯通地理解数,只有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逐步整合。如儿童学会数数以后并不能马上就运用数数的方法去比较两个集合的多少或理解数数与加减运算之间的关系。这种联系还包括儿童的感性经验和正式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不同的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数学和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2.在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第一条目标期望儿童能发现生活中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解决问题”是数学学习的过程性能力之一,也是一种综合性能力。它需要

5、儿童在实际的问题情景和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之间建立联系。3.强调感性经验和兴趣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感知和操作经验在儿童早期数概念的学习和发展中极为重要,儿童对数学概念的理解首先在实物操作的水平上表现出来,然后逐步发展到表象水平,最后发展到抽象的符号水平。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学习中能起到推动的作用,在数学学习中尤其如此。儿童早期往往更容易关注那些可感知的事物特征,会选择那些与自己的生活经验有直接联系的活动,而数学反映的是一种抽象的、看不见的关系,往往很难引起小年龄儿童的兴趣,所以在数学学习中如何引发他们的兴趣就成了教师和家长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二、感知和理

6、解数、量及数量关系 第二条目标涉及一些最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量的比较、基数概念、集合比较、序数、加减运算,也涉及数学学习的过程性能力,包括数的表达交流、数的表征。相对而言,数的学习是儿童数学认知能力发展中的一个难点,因为数与数之间的关系看不见摸不着,它既涉及对数的抽象逻辑关系的理解,也涉及学习和运用人类发明的抽象的阿拉伯数字符号系统。1.量的比较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的机会通过感知来了解和比较物体的各种特征。如通过积木来学习长度、重量和面积的知识,通过玩沙玩水来学习容量的知识,等等。第一条小目标所涉及的大多是连续量,如对物体大小、长短、粗细、

7、轻重、容量、面积等属性的比较,只涉及一个非连续量:多少。这条目标对小班儿童的要求是理解有关大小、多少和高矮的概念,并能准确使用这些术语,即要求儿童在两两比较的情况下用语言来描述物体的量的特征。对中班儿童的要求是感知和区分粗细、长短、厚薄、轻重.同样是要求儿童能理解这些概念和会用相关术语描述物体的特征。对大班儿童的要求是能初步理解量的相对性。5~6岁的儿童已经开始理解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的相对性,如在三个物体相比较的情况下,儿童能说出物体B小于物体A但大于物体C。2.基数概念掌握了基数概念说明儿童在数物体时已经理解最后说出的数是这一组物体的总数。数

8、数是儿童早期数概念发展的重要基础,儿童通过具体情景和与实物有关的数数来学习基数概念。《指南》仅对小班儿童提出掌握基数概念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