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行爱语(分三科)

难行爱语(分三科)

ID:8361703

大小:79.5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03-05

难行爱语(分三科)_第1页
难行爱语(分三科)_第2页
难行爱语(分三科)_第3页
难行爱语(分三科)_第4页
难行爱语(分三科)_第5页
资源描述:

《难行爱语(分三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三》。《披尋記》p1451~1455。2001/7/6。Tape413‧20-20戌三、難行愛語(分三科)玄一、徵云何菩薩難行愛語?亥二、標當知此語,略有三種。亥三、釋(分三科)天一、於怨害所若諸菩薩於能殺害怨家惡友,以善淨心、無穢濁心,思擇為說若慰喻語、若慶悅語、若勝益語,當知是名菩薩第一難行愛語。這是第三科,「難行愛語」,這一科裡邊分三科,第一科是徵,第二科標,第三科是解釋,解釋裡邊三科,第一科是「於怨害所」。對於怨家惡友而能夠說愛語,這是第一難行愛語,這是上一次講過了。下邊是第二科,「於愚鈍所

2、」。第一難行愛語,這一段文字也不是難認識,但是我們不妨想一想,我能不能做到?想想自己,我能不能做到?不要光是唸這個文就過去了,要想一想。我現在我做不到,或者我什麼時候能做到?這麼想一想!下面是第二科,「於愚鈍所」。天二、於愚鈍所若諸菩薩於其上品愚癡鈍根諸有情所,心無疑慮。思擇為說種種法教,     《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三》。《披尋記》p1451~1455。2001/7/6。Tape413‧20-20若是諸多的菩薩,「於其上品」就是對於那一個人的愚癡是屬於上品的。這個「上品愚癡」或者說,極容易明白的道理,他還是不明白,那

3、就可以說是上品愚癡;或者說這種愚癡,不容易調伏,極難調伏,所以叫做上品,如果容易調伏就是下品了。這樣上品愚癡的鈍根人;鈍根,就是沒有智慧。說沒有智慧這個話,我們容易說這個人一點知識沒有,其實那不一定,可能這個人是大學教授,他學問很好的,但是在佛法來說呢,這個人是上品愚癡、鈍根,也可以這麼解釋。「諸有情所」,不是一個人,很多的這些上品愚癡鈍根人。「心無疑慮」,這個菩薩對這樣的愚癡人,沒有懷疑,也沒有顧慮。說我為他講解佛法,那可能是又有疑慮,可能他聽不懂吧!或者說是不契機!沒有這些顧慮。「思擇為說種種法教」,這個菩薩用他

4、的後得智,加以觀察,為他宣說佛法中種種善巧方便的佛法,來教導他。誓受疲勞,如理、如法、如善攝取,當知是名菩薩第二難行愛語。「誓受疲勞」,為這樣人講解佛法,是很辛苦的,但是這位菩薩決定,這個「誓」當決定講,能忍受教化他的這個疲勞,我不怕辛苦。「如理如法如善攝取」,這個「如」這個字,很多的解釋,在這裡可以當做隨順的意思,隨順道理去攝受這個人。你講出來的佛法,一定要有道理,用道理來教化這個人。「如法」,這要隨順佛所說的教法,去教化他,「如善」,也能隨順,能令他從不善處安住善處,能叫他有這種作用,這麼樣來教化他,「當知是名菩

5、薩第二難行愛語」。這個理,如理如法,這個理和法,是這位菩薩用這樣的理和法來開導他。這個善就是開導的作用,能轉變他,使令他轉為佛教徒。那麼這個「理、法」是攝受他的方法,這個「善」是攝受的希望、效果。「當知是名菩薩第二難行愛語」,這個愛語還是不容易講的。看《披尋記》pt.1425:「如理如法如善攝取者:依現比至教道理而說正法,非不依彼三量道理,是名如理。又所宣說應四聖諦,是名如法。義如力種性品說。(陵本三十八卷十七頁)以其隨順八種教授而正教授,五種教誡而正教誡,是名如善攝取。言攝取者:謂諸菩薩正御徒眾。於彼有情攝取攝受故

6、。義如攝受品說。(陵本四十八卷二十七頁)」「如理如法如善攝取者:依現比至教道理而說正法,非不依彼三量道理,是名如理。」這是《披尋記》的作者這麼解釋,這個菩薩教化眾生的時候,要有根據,根據現量,根據比量,根據至教量,這三量的道理,為他宣說正法。這個現量怎麼講呢?現量就是現前的境界。比如說我眼睛能看見顏色,耳朵能聽見聲音,這就是現量,就是用這樣的現實的情況來講解道理,那麼這是現量。比量呢,就是不現前了,這件事不懂,不明白,就用已經明白的道理來推知不明白的道理,也知道了,這叫做比量。「至教道理」就是佛陀說的法語,說的道理,

7、用這樣的道理去教化他,那叫做「至教道理」。那麼要符合這三個道理的正法。「非不依彼三量道理」,不是不根據三種道理,就是根據這三種道理,也就是隨順這三種道理,這樣去攝受這個眾生,這叫做如理攝受。     《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三》。《披尋記》p1451~1455。2001/7/6。Tape413‧20-20「又所宣說應四聖諦,是名如法」,又這個菩薩為這個上品愚鈍的眾生說法的時候,「應四聖諦」,就是契合,「應」就是契合,契合這個苦集滅道四聖諦的道理,那這就叫做「如法」。這個四聖諦就是世間的因果和出世間的因果,從這個因果上,能引

8、導他達到聖人的境界。苦集是凡夫境界,但是凡夫未必能懂;這個滅道是聖人的智慧境界。你為他說法呢,一定要詮顯出來這樣的道理,你說了老半天,還是在戲論裡邊活動,你為人家講開示說法,說了老半天,說了很久,並沒能引導人向於第一義諦,還是個戲論的境界,所以這是「又所宣說應四聖諦,是名如法」。「義如力種性品說」,這上面這個「如理如法」這個道理,如〈力種性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