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望下希望的鲁迅精神

绝望下希望的鲁迅精神

ID:8396598

大小:28.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3-26

绝望下希望的鲁迅精神_第1页
绝望下希望的鲁迅精神_第2页
绝望下希望的鲁迅精神_第3页
绝望下希望的鲁迅精神_第4页
绝望下希望的鲁迅精神_第5页
资源描述:

《绝望下希望的鲁迅精神》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绝望下希望的鲁迅精神鲁迅思想中关于绝望与希望的关系,体现着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思考。作为少数启蒙者之一的鲁迅,他历经并感受了旧中国的那个思想激荡的、风云变幻的年代的人与事。对民族的现状与前途的担忧,对国民精神深入剖析,使他的思想与众不同。作为接受过科学文化教育与深受西方进步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鲁迅尤其懂得自己肩负着怎样的民族使命。在仙台医学院,“幻灯片事件”激发他做出弃医从文的决定,寻求另一救治国人的方法。此事让他看到了国民性中的冷漠、麻木,也使他痛苦不堪,感到民族的命运的坎坷。一、启蒙者与启蒙对象的距离泱泱大国的子民经历了不少的风浪,处于生存的边缘。封建皇朝垂死挣扎的兵荒马乱,军

2、阀割据的暗无天日,列强争先恐后的掠夺。除了短暂的无力的反抗激起波澜外,沉寂、忍默是弥漫在旧中国上空的气氛。终于,辛亥革命到来了。疑惑不解,惊慌恐惧又成了国民的心理反应。几个首先从迷雾中走出的启蒙者,起来大声疾呼昏睡中的人们,但他们声音淹没于死寂的荒原里,他们的思想也得不到识字者的理解。面对现实重重的阻力,启蒙者遭遇到的是打击,无奈。虽然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但并没有彻底根除在人们思想、风俗、行为上的腐朽的封建残余。所谓的“革命”只是造反,只夺取权力却不改变权力的行使方式,而从历史发展的轨迹来看,“造反”相当于没有进步意义的行动,并不能真正推动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后的鲁迅,

3、在故乡绍兴任师范学校校长,并担任一个报纸发行人,试图通过新闻媒介沟通新政府。但新政府并不民主、开明,仍然采取暴力的方式回应媒体的议政。鲁迅表现出对这种“革命”的失望,说:“觉得仿佛久没有所谓中华民国。我觉得革命以前,我是作奴隶,革命以后不多久,就受了奴隶的骗,变成了他们的奴隶了。此后最要紧的是改革国民性,否则,无论是专制还是共和,是什么,招牌虽换,货色照旧,全不行的”。这是鲁迅对革命的侧面的感受。当时的政府内部是这样的专制顽固,另一方面,在普通民众的生活中,“革命”并没有得到他们的理解与认同。民众的局限性导致他们不能充当革命的支持者,自居利益获得者的位置,而只能沦为无知的看客。

4、鲁迅在几篇小说中描写到民众的这种无动于衷,完全不具备自觉意识,意识到怎样才是一个人,以及人的独立解放。逆来顺受和顽固守旧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是他们自身固有的特点。在《风波》里,七斤和七斤嫂对于皇帝又要坐龙椅的消息,表现出惊慌来,是辫子的去留问题会影响到生命的安危,而不是真正关心由谁来统治,怎样统治。另一篇,《药》同样表现了启蒙对象的愚昧。故事发生的背景应该就是“革命”胜利的黑暗前夕,华老拴一家拿屠刀上革命者的鲜血来医治痨病。这种对待革命者的方式证明了民众对革命的漠视、神化,他们思想的落后,生存的荒谬。革命者的血被当作病人治病的偏方。结果,前者的死换不回后者的生。也指出了革命,

5、不能扭转国家的厄运,不能救治民族的昏沉。当觉醒的仁人志士站在时代的前沿,探索振兴民族的出路时,民众并不理解社会变革的意义。这就是启蒙者与启蒙对象的遥远距离。启蒙对象是不易被启发的。毕竟他们身上留着血是祖上遗传下来的,继承了多少代人的基因,落后封建的毒瘤。血红细胞造出新血液不能寄望一朝一夕。他们的生存的环境,封闭、守旧,专制。另一方面,启蒙者是少数的。就如,食物链的金字塔结构,越是往上,数量越少。他们比一般人知道得更多,认识、评价、总结事物得方法更科学,他们善于感受生活与人之间得关系。虽然他们在思考的深度、广度各有不同,但自觉、主动。主观因素制约着认识和改造的能力、方向、特点等。

6、因而,启蒙者首先意识到作为先驱的使命。对国家,对民族应尽的义务。但是,先驱的号召少不了支持者,群众基础,否则,只是空想。鲁迅在《呐喊》特别揭露启蒙对象身上的国民性。国民性,类似于荣格所说的集体无意识。它是指某一区域范围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沉淀下来的特点,体现在人们的思维模式、风俗习惯、心理特征上。他的小说把国民性的糟粕批判得淋漓尽致。如孔乙己的假清高,华家的麻木冷漠,阿Q的精神胜利。同时,将封建专制等级制度以及附属的封建礼教、婚姻家庭条规歇斯底里。其笔下刻画了众多被旧社会所毒害的典型,患迫害症的狂人,客死街头的祥林嫂,被抛弃的爱姑,困顿凄凉的闰土等。但,鲁迅不是表面上地剖析他

7、们骨子里的低劣的品位,单单描写他们精神的病症。他更着力探究国民性的社会根源,披露旧社会的非人本质。之所以把这一题材放在重要位置,一方面,是鲁迅早在日本就思考这个问题。他与许寿裳讨论:“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人的国民性缺什么;这种国民性的根源、另一方面,他是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者之一,其思想表达自然顺应潮流的需要,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二、绝望与希望鲁迅的创作历程上有两座高峰,分别是留日时期和1918年以后。那么高峰之间是他“隐默”、沉寂。“自从1909至他发表《狂人日记》(1918年5月),约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