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在地图上辩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高二地理在地图上辩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ID:8404777

大小:1.39 MB

页数:40页

时间:2018-03-20

高二地理在地图上辩认地面的高低起伏_第1页
高二地理在地图上辩认地面的高低起伏_第2页
高二地理在地图上辩认地面的高低起伏_第3页
高二地理在地图上辩认地面的高低起伏_第4页
高二地理在地图上辩认地面的高低起伏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二地理在地图上辩认地面的高低起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第3节地球与地图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必修Ⅰ第一章2一、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1.绝对高度是一个地点相对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即海拔。2.相对高度是一个地点相对于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二、等高线1.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3如下图,把高程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的线就是等高线。按一定的等高距,把等高线绘制在平面图上就成为等高线地形图。4从图中可以看出等高线地形图有以下特点:(1)等高线是闭合的曲线。全球的海岸线是最长的一条等高线。注意在图幅范围内可以只是闭合曲线的一部分。(2)等高线只能在陡崖处重叠,重叠的

2、地方表示陡崖。但等高线不会交叉,因为交叉点不会同时有两个不同的海拔。(3)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坡度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陡崖处等高线重叠。(4)山谷处等高线向高处凸出,山脊处等高线向低处凸出。52.等高线的特点①同线等高: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等高,并以黄海平均海平面作为计算高程的起点,即等高线的零点。②同图等距:在常见等高线地形图上,任意两条相邻等高线的相对高度是一个定值(等高距)。但有时也会出现同图不等距的情况,如必修Ⅰ教材第四章第一节图4—14“铁路选线”。③等高线是封闭的曲线,无论怎样迂回

3、曲折,终必环绕成圈,但在一幅图上不一定全部闭合。④不能分叉,不能合并。即一条等高线不能分叉成两条,两条等高线不能合并成一条(悬崖、峭壁例外)。63.等高线图上的基本地貌类型地形表示方法示意图等高线图地形特征说明山地、山峰闭合曲线,外低内高,▲符号四周低、中间高示坡线画在等高线外侧,坡度向外侧降盆地、洼地闭合曲线,外高内低四周高、中间低示坡线画在等高线内侧,坡度向内侧降7续表地形表示方法示意图等高线图地形特征说明山脊等高线凸向低处山脊线连线从山顶到山麓凸起高耸部分山脊线也叫分水线山谷等高线凸向高处山

4、谷线连线山脊之间低洼部分山谷线也叫集水线8地形表示方法示意图等高线图地形特征说明鞍部一对山脊等高线组成相邻两个山顶之间呈马鞍形鞍部是山谷线最高处,山脊线最低处峭壁陡崖多条等高线会合、重叠在一处近于垂直的山坡,称峭壁。峭壁上部突出处,称悬崖或陡崖续表9陡崖高度的计算①如右图是一个陡崖,可能400米等高线刚好穿过崖顶,而100米等高线刚好穿过崖底,则陡崖的最小高度为300米。但陡崖的最高点高度可能为499.99……米,而崖底高度可能为0.0……01米,则这个陡崖的最大高度为近500米,所以陡崖相对高度

5、为300米≤H<500米。10归纳后不难发现,一个由n条等高线重叠,等高距为h米的陡崖相对高度ΔH的计算公式为:(n-1)h≤ΔH<(n+1)h。②崖顶处海拔高度取值范围:A+h>H≥A,A为崖顶处重合等高线中海拔最大值。③崖底处海拔高度取值范围:B≥H>B-h,B为重合等高线中海拔最小值。114.不同地形的等高线①零米等高线表示海平面,也是海岸线。②地形类型包括以下五种,在地形图上的基本特征如下表:12地形名称特征平原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广阔平坦山地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

6、米,等高线密集,山谷转折呈“V”字形盆地闭合等高线的数值从中心向四周升高丘陵海拔200~500米,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线稀疏,弯折部分较和缓高原海拔高度大,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135.等高线图的判读方法(1)看等高线数值①可读出任意点的海拔高度,还可以看其极值,表示该地区海拔最大与最小情况,进而显示该区域地势起伏的大小。如果没有数值注记,可根据示坡线(示坡线——垂直于等高线并指向低处的短线)来判断。14②看局部小范围闭合等高线,如在相邻两条等高线的中间,又增加了一

7、条闭合等高线,则表示其高度不在正常范围,新增等高线的数值必定等于相邻两条等高线的数值之一,等高线内的高度特点是:“大于大的”和“小于小的”。15(2)看等高线的疏密程度①在同一等高线图上,等高线分布越密集,则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则坡度越缓。可根据“坡度=垂直相对高度/水平距离”来决定。16②在同一等高线图上,若某坡面等高线高处密,低处疏,则为凹坡;反之为凸坡。③在不同等高线图上,不能根据不同图上等高线的疏密来直接判断坡度陡缓,而要看清楚不同等高线图的比例尺、等高距的差别。要比较它们的陡缓,要看

8、两点间的相对高度与实际水平距离的比值,比值越大,坡度越陡,反之坡度越缓。17(2008·全国卷Ⅱ)读图,完成(1)~(2)题。18(1)①、②、③、④四地段中平均坡度最大的为()A.①B.②C.③D.④D19(2)海拔低于400米的区域面积约为()A.0.05km2B.0.5km2C.5km2D.50km2A20(3)看等高线的走向①根据等高线的走向,可判断某些地形的走向,如山脉走向。②与等高线垂直方向为坡度最陡方向,也是坡面上的水流方向。③若一组等高线的走向是向地势低的方向凸,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