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中公式5.1.1-2的理解与运用

对《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中公式5.1.1-2的理解与运用

ID:8412457

大小:12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3-26

对《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中公式5.1.1-2的理解与运用_第1页
对《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中公式5.1.1-2的理解与运用_第2页
对《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中公式5.1.1-2的理解与运用_第3页
对《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中公式5.1.1-2的理解与运用_第4页
对《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中公式5.1.1-2的理解与运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中公式5.1.1-2的理解与运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对《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中公式5.1.1-2的理解与运用*******(1.******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2.***建材地质工程勘察院)摘要:在《建筑桩基技术规范》〖HTSS〗(JGJ94-94)中,偏心竖向力作用下,第i根复合基桩或基桩的竖向力设计公式(5.1.1-2)中,对“±”的选取未作具体说明,本文通过对公式的理解,提出选取的方法,供大家借鉴。关键词:基桩;竖向力设计;取值1前言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桩基技术在基础建设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为此,1994年建设部在建筑业推广应用10项新技术中,将桩基技术列为

2、首项。在实际工作和学习中,经常会用到《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以下简称《规范》)中的一个重要公式,即偏心竖向力作用下,第i根复合基桩或基桩的竖向力设计公式(5.1.1-2):式中F——作用于桩基承台顶面的竖向力设计值; G——桩基承台和承台上土自重设计值;n——桩基中的桩数;Mx、My——作用于承台底面通过桩群形心的x、y轴的弯矩设计值; xi、yi——第i复合基桩或基桩至x、y轴的距离。上述公式等号右边有2个“±”号,规范未就“±”号的取选作具体说明,如果对公式理解不透,应用中容易出错。本文提出了对该公式的个人理解,希望与

3、同行共同交流。2公式的理解为了叙述方便,不妨将上述公式表示为:Ni=A±Bi±Ci(1)其中A=Bi=Ci=Ai项,可视为在不考虑Bi、Ci项时,轴心竖向力作用下,任一复合基桩或基桩的竖向力设计值;Bi、Ci项,可视为在不考虑Ai项(轴心竖向力作用)时,作用于承台底面通过桩群形心的x、y轴的弯矩设计值Mx、My所产生的等效竖向作用力,其实质为弯曲正应力(其理论推导略)。变换公式Bi、Ci的形式:Bi==(2)Ci==(3)从变换后的公式可看出,在布桩方案和上部荷载确定后,是常量,Mx、My是常量,显然,Bi、Ci值仅随分子中yi

4、、xi的取值不同而变化,即同一承台下,不同的桩,Bi、Ci值不同,可推知,Ni不同。3与项中yi、xi的取值如图1,以承台右侧9#(i=9)桩为例图1桩基平面布置图(1)在分子项中x9=a9=ay9=b9=b(2)在分母Σ项中yi=(y1,y2,y3,y4,y5,y6,y7,y8,y9)xi=(x1,x2,x3,x4,x5,x6,x7,x8,x9)显然,y1=y2=y3=y7=y8=y9=b9=by4=y5=y6=0x1=x4=x7=x3=x6=x9=a9=ax2=x5=x8=0则==6×b92=6b2==6×a92=6a24

5、公式中“±”的选取〖WTBX〗根据弯矩设计值Mx、My的作用方向及每根桩的位置,按以下原则选取:(1)当Mx、My的作用方向背离第i根桩一侧时,或理解为第i根桩向上受拉时,取“-”号。(2)当Mx、My的作用方向指向第i根桩一侧时,或理解为第i根桩向下受压时,取“+”号。取值情况详见图2。图2力矩取值图5公式的应用某一群桩基础,如图3所示,承台下共有6根基桩,上部结构荷载和承台上覆土(已考虑自荷载分项系数)重10000kN,Mx=300kN·m,My=600kN·m。弯矩作用方向见图3,计算各基桩竖向力设计值。图3桩基平面布

6、置图解:据《规范》公式5.1.1-2Bi项中的y1=y2=y3=y4=y5=y6=0.9Ci项中的x2=x5=0,x1=x4=x6=1.2①计算2#桩N2==1611.1(kN)②计算4#桩N4==1736.1(kN)③计算6#桩N6==1847.3(kN)同样,可求得N1、N3、N5为:N1=1486.1(kN)N3=1579.3(kN)N5=1611.1(kN)6结束语从以上的示例可知,该公式的应用较复杂,如果仅是生搬硬套,很难记得住,且容易发生错误,本文从理论理解和实例解答两方面,对该公式进行阐述,并找出其应用规律,希望对该公式理

7、解不深的同行有所帮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