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诗词东风扬地理之帆

借诗词东风扬地理之帆

ID:8475612

大小:24.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3-29

借诗词东风扬地理之帆_第1页
借诗词东风扬地理之帆_第2页
借诗词东风扬地理之帆_第3页
资源描述:

《借诗词东风扬地理之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借诗词东风扬地理之帆摘要:本文从提高学生的兴趣出发,举例说明了诗词在地理课堂中的应用。如果教师能恰当地应用一些诗词,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都有很大益处。借诗词之东风,展课堂之精彩,让学生感受地理的魅力。关键词:诗词兴趣地理有“文科中的理科”之称,形象地说出了地理在学生心目中的难度。一些文科学生一提到地理就直摇头,对地理心存恐惧。生动有趣的课堂,深入浅出的讲解是帮助学生克服困难的关键。怎样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兴趣,每位老师都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日常的地理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把诗词请进地理课堂,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2、,又增加了地理的趣味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本文我想谈谈一些诗词在地理课堂中的应用。诗词言简意赅,意味深长,读来朗朗上口,让人难以忘怀。很多诗词都是诗人在观察自然现象、深刻领悟生活的基础上写成的,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原理必然会在诗词中有所体现。在课堂上,我们选取一些能反映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的诗词,学生面对这些诗词,“温故而知新”,就会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把陌生的地理知识加载到熟悉的诗词上,学习地理的效率就会提高。下面我举几个课堂教学的例子加以说明,不当之处,请多多指教。一、以诗词引入,激发学生

3、的兴趣“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七律二首·送瘟神》一九五八年七月一日作者:毛泽东在讲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时,我先在课件上展示了毛主席的这两句诗。随后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我们站着不动,一天能“走”过一定的距离吗?2、在地球哪里,可以一天“走”四万千米(八万里)?给学生两、三分钟的时间,阅读教材,思考这两个问题。我从这两个问题入手,和学生一起分析地球自转的知识。首先:我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让学生观察。地球上的物体,会随着地球自转通过一定的距离。第一句诗好像违背生活常识,其实是站在

4、地球自转的角度上来说的。第一个问题,通过观察地球自转,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和回答了。接着我提出“线速度”的概念。解释给学生:“线速度是地球上的物体随着地球自转,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提出问题:“大家观察物体的运动轨迹是什么?”学生回答:“轨迹都是圆,圆心都在地轴上”。我进一步引导总结:“圆圈其实就是当地的纬线圈”。继续提出问题:“地球上不同的地点,线速度大小一样吗?无论在地球哪里,都可以日行八万里吗?还是在特定的地方呢?”学生回答:“不一样,纬线圈的的长度不相等。”我继续问:“什么地方线速度大一些,什么地方

5、线速度小一些?”学生回答:“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这时我给出地球的半径R=6340千米,让学生计算赤道地区的自转线速度。学生利用计算器很快算出赤道的线速度是39815千米/天,约4万千米(8万里)/天。讲到这里,第二个问题学生就可以回答了:毛主席的“坐地日行八万里”是包含科学道理的,描写的是赤道地区的线速度大小。最后我做总结:“线速度的变化特点:从赤道向两极递减,极点为零。”借用毛主席的这一句诗,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学生就能较好地理解和掌握线速度这个知识点了。为了增加学生的理解,我在

6、课堂上也解释了“巡天遥看一千河”。这里的“河”我们可以理解为天上的星座。“巡天”意思是跟着地球在宇宙中巡游,如果我们在赤道地区,北半球上空的星座我们可以看到,南半球上空的星座也可以看到。所以第二句的意思可以这样理解:(在赤道地区)随着地球运动,仰望星空,可以看到的星座非常多。关于这句诗,毛主席自己这样解释:“巡天,即谓我们这个太阳系(地球在内)每日每时都在银河系里穿来穿去。银河一河也,河则无限,‘一千’言其多而已。我们人类只是‘巡’在一条河中,‘看’则可以无数。”看到这样的解释,我想,作为老师,对这两句诗

7、的理解更加全面深刻,在教学中应用的时候就会游刃有余。讲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时,如果老师能引用这两句诗,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又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课后学生记住这两句诗词,对这个知识点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何乐而不为呢?二、从诗词出发,探究地理规律很多诗词都蕴含了地理规律,这是诗人丰富的生活阅历的自然表现。如果我们在讲一些枯燥的地理规律时,请一些诗词来捧场,地理规律就会和诗词遥相呼应,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讲大气温度垂直变化时,我说要考考大家的诗词背诵能力。我先背了苏轼的两句诗:“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8、学生接着背:“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我在黑板上写下了最后一句,问学生:“高处不胜寒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越往高处就越冷,太高的话会冷的不能忍受”。我说:“这句诗符合客观规律吗?请大家阅读教材内容,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规律。”给学生两三分钟的时间熟悉课本内容,我开始提问:“大气层分为哪几层?”学生回答:“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提问:“和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对流层气温如何变化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