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选择与运用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选择与运用

ID:8534414

大小:90.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3-31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选择与运用_第1页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选择与运用_第2页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选择与运用_第3页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选择与运用_第4页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选择与运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选择与运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选择与运用[摘要]:史料是历史学科研究与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要学会从史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基本技能。新版教材在史料的选择和利用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史料难度较大,不符合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少数史料引用错误;有些史料的典型性不足。但总体看来,绝大多数所选史料是准确、生动而典型恰当的,在此基础上适当补充一些典型史料,让史料教学贯穿历史教学的全过程,既可以增加历史信息的真实感,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

2、牢固树立“论从史出”的史学观念,从而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与学习素养。[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史料选择运用梁启超先生曾云:“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可言。”[1]对于历史学科而言,要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当然不能仅靠一些现成的结论,史料是历史学科研究与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学生来说,对史料的学习可以使他们增强历史的真实感受,直接参与历史问题的解决活动。[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对此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在这里,

3、存储“历史信息”的载体无疑是指史料,即白寿彝先生所说的“亦即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3]或如曹大伟、赵世瑜所说的,“一切存储着有关过去信息的资料”,它“是我们发现历史、解释历史的依据”[4]明显,《课标》要求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要学会从史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基本技能。可见,史料是研究历史和从事历史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一、教材史料选择中存在的问题总体来看,教材在史料的选择和利用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现以人民版教材为例谈谈笔者的管窥之见。首先,教材部分史料难度较大,不符合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想真正发挥

4、史料在历史学习中的作用,学生必须要能读得懂史料。而教材在选择史料时,恰恰忽略了这一点。如必修一(P7)在讲到“西周宗法制”时引用了这样一段史料:8“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爱百姓故刑罚中,刑罚中故庶民安,庶民安故财用足,财用足故百志成,百志成故礼俗行,礼俗行然后乐。”这则史料引自《礼记﹒大传》,是对血缘宗族关系和对维系这种关系的“亲亲”和“尊尊”之义的介绍,这则史料以“人道亲亲”的血缘关系为基础,然后上升到“重社稷”、“爱百姓”的政治层面,最终达到“乐

5、”的最高理想政治境界,反映了血缘宗族在周代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对于教材内容有很好的佐证作用。但《礼记》的文字,学生很难读懂,也就难以体味其中的内涵了。再如必修三《儒学的兴起》一节的“材料阅读与细考”提供了两则史料,其中第二则史料史料为:“秦术戾儒,厥民斯酷。秦儒既坑,厥祀随覆。天复儒仇,儒祀而家。秦坑儒耶?儒坑秦耶?”史料选自唐司空图《铭秦坑》,学生读后不知所云,更谈不上根据材料思考,产生自己的观点了。其次,少数史料引用错误。教材必修三第一节《百家争鸣》(P7)中,提到墨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墨子认为,认

6、识以客观实践为来源,他提出了判断知识的三条标准,即“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发”,最后“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这就是有名的“三表法”。但此处的“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发”的表述似乎有点问题。《墨子·非命》中有相关的记载,曰:“有本之者,由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三表也。”[5]墨子认为判断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应是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社会效果的综合体。而其中“上本之古者圣王之事”,是指言必有据,以圣王的言

7、行为标准;“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是说立言要从实际出发,以百姓的实际体验为依据;“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则强调立言要考虑客观的实际效果。故此处的“实”应为“实际”之“实”,而教材中的“发”字疑为“实”字之误。翻阅中国古今的哲学、思想文化、文学评论等方面的著作,相关问题的描述,无一不是“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再次,有些史料的典型性不足。比如,必修一(P5)《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节,在讲到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时,教材提供了一张图片史料:商代青铜方鼎。教材“资料解读”部分也作了相应的介绍:图片中的鼎为“8兽面乳钉纹方鼎

8、”,是商代前期青铜器物中的代表作。鼎作为礼器,是一种权力的标志,此鼎无论是重量、大小,还是影响力均远不及“司母戊鼎”更具有代表性。而教材必修二(P15)《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部分“先进的冶金技术”一目提供了“司母戊大方鼎”作为佐证史料,细细比照,如果从展现先进的青铜器铸造技艺的角度选择,似乎“四羊方尊”更具典型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