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 菊与刀 日本国民性——菊与刀

日本 菊与刀 日本国民性——菊与刀

ID:8535443

大小:28.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3-31

日本 菊与刀 日本国民性——菊与刀_第1页
日本 菊与刀 日本国民性——菊与刀_第2页
日本 菊与刀 日本国民性——菊与刀_第3页
日本 菊与刀 日本国民性——菊与刀_第4页
日本 菊与刀 日本国民性——菊与刀_第5页
资源描述:

《日本 菊与刀 日本国民性——菊与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日本菊与刀日本国民性——菊与刀7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日本国民性——菊与刀”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92to.com的支持!“菊”本是日本皇家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但本尼迪克特在此以“菊与刀”来命名她这部关于描写日本文化、日本国民性的著作似乎与“菊”“刀”本身并无太大关联,而仅以此“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由此入手,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相关风俗,并提出日本幼儿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总之,从本尼迪克特的论述中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到关于日本文化的以下几个方面:1、日本

2、人尊崇“各得其所、各安其份”“他们对秩序、等级制的信赖,与我们对自由平等的信赖有如南北极。”“(P31)这种信赖”建立在对人与其同伙以及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所持的整个观念之上”(P31),而且,其对“国际关系的全部问题也都是用等级制这种观念来看待的。”(P31)例如他们对发动战争原因的解释,认为“只要各国拥有绝对主权,世界上的无政府状态就会结束。日本必须为建立等级秩序而战。当然,这一秩序的领导只能是日本,因为只有日本是唯一的真心建立起自上而下的等级制的国家,也最了解‘各得其所’7的必要性”(P15),“万国均应在国际等级结构中确定其

3、位置,才能形成统一的世界。”(p16)如果顺着作者的这一解释来看日本在战争前后对战争的态度以及现今日本对二战的态度、现今日本的对外政策,我们或许会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日本人之所以不认罪、歪曲、否认、甚至妄图掩盖其战争罪行,也许就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对的,他们的所作所为只不过就是要将世界各国引入其在这个大的等级结构中应处的位置,从而维持世界应有的秩序。从他们对待等级的态度出发来进行思考,这确实是一个重要的角度。到此,我就免不了会进一步思考,如果日本人对等级的信赖未变,那么他们对现今世界的看法是否依然以此为出发点?他们的对外政策是否

4、依然作着相同的努力?看来,也存在我们对其对外政策进行认真思考的必要,有了二战的苦果,对日本我们仍然要警惕。不平等、等级制的思想观念渗透在日本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等级差别要经常以适当的礼仪来确认,性别、年龄、家庭关系,过去的交往都必须考虑在内”(P34),因此,引以说“在整个历史上,日本一直是个等级森严的社会。”(P40)对于这点,我们毋庸置疑。然而作者就此进行了中日文化比较时,对中国的论述我认为有悖事实。作着认为“在日本,等级制一直是日本有文字历史以来生活的准则;甚至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那时,日本已经从一开始就未能复制中国吸取

5、生活方式,使其适应其自身的等级文化”、“日本从一开始就未能复制中国那种吴等级的社会组织”(P41),诸如此类的文字叙述反复向我们传递一个信息,即中国是个无等级的社会,中国是个无等级的社会吗?传统社会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及女子的三从四德等教条,这些难道不是等级制的历史吗?也许中国的等级制不如日本,制度森严,但我认为传统的中国社会确实是一个等级社会、民族、性别等方面都存在着主从尊卑,这与日本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很大的相似之处,甚至可以说受中国传统文化自身所孕含的等级思想影响的结果,也许是一种复制,只不过更发扬广大了而已。提到了等级制

6、,总要说一下日本封建社会的等级结构。作着认为“在皇室和宫廷贵族(公卿)之下,日本有四个世袭等级,其顺序是士(武士)、农、工、商。其下还有贱民......他们是日本的‘不可接触者’7,更准确的说,他们根本不算人。”(P43)如此森严的等级制,让我们免不了提到了印度,印度的等级制跟日本相比,恐怕有过之而无不及。印度的社会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种姓,四种姓之下还有被称为不可接触的贱民。日本等级制和印度种姓制两相比较,其共同点在于都实行职业世袭,不同点则是印度实行内婚制(各种姓内部),而日本的等级制限制具有某种灵活性。“2、日

7、本人的负恩感作者认为,东方个民族“总自认是历史的负恩人”,“他们欠的恩情不仅是对过去,而且在当前,在每天与别人的接触中增加他们所欠的恩情。他们的日常意志和行为都发自这种报恩感。”(P68)在日本,“恩”这个字很大程度上就是指所“承受的负担、债务、重负。”“一个人接受上辈、上级的恩,如果不是从上辈、上级或者至少是从同辈受恩,那就使接受者有一种不快的自卑感。”(P69)因此,“尽管文化的特殊性使日本人易于接受报恩思想,但在日本,乐于受恩仍非平常。他们不喜欢受恩而背上人情债”,“对日本人来讲,猝然受到生疏者的恩是最讨厌的事。”(P72)因

8、为,“不论任何情况,过重的恩情都会惹出麻烦。”(P76)“‘恩’是债务,而且必须偿还。”(P80)“对于日本人来讲,称之为‘恩’的,一经接受,则是永久常存的债务;‘报恩’7则是积极的,紧如张弦,刻不容缓的偿还。”(P80)如果真如作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