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档案信息管理的系统论文

学生档案信息管理的系统论文

ID:856095

大小:660.03 KB

页数:31页

时间:2017-09-20

学生档案信息管理的系统论文_第1页
学生档案信息管理的系统论文_第2页
学生档案信息管理的系统论文_第3页
学生档案信息管理的系统论文_第4页
学生档案信息管理的系统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学生档案信息管理的系统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学生档案信息管理的系统摘要校园管理信息化是当前高校管理发展的趋势,学生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运用数据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全面深入分析学生信息管理业务需求的基础上,将学生的电子档案实现网络管理。确保了高校学生信息管理高效和规范。本文在对实际学籍管理工作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本着科学、务实的态度进行系统需求分析,系统采用较简单实用的Windows环境下的IIS与ASP与SQLserver结合方式来开发基于B/S模式的学生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以实现动态、交互、高效的网络化档案管理。关键词:B/S模式;学生电子档案;ASP;数据库目录一、引言31、背景32、研究的意义3二、可行性分析51、简要说明5

2、2、可行性研究6三、系统平台、计算机模式及技术、开发环境介绍71、windowsXP系统72、IIS技术83、ASP技术94、SQLServer数据库技术15四、系统需求分析161、B/S模式三层机构162、档案管理系统功能模块20五、系统实现211、数据表222、典型功能设计25六、系统测试261、系统登录测试262、信息录入过程的测试263、利用索引提高系统性能及查询优化274、测试结论28结束语29参考文献30致谢31一、引言1、背景在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国内的学生档案管理系统,充分吸收了国外管理系统的精华,再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逐步发展成熟,到90年代初期已形成了几个较成熟的软

3、件系统,同时产生了几家专职从事宾馆业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公司。到了90年代中后期,随着计算机在学生档案中的普及应用,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档案管理系统的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时期,新的系统平台、新的系统特点及发展方向不断涌现,主要体现在系统基本转到客户机/服务器模式下的Windows版,功能更加细致完善,系统更加稳定可靠。目前一些学生档案对学生档案管理系统的应用仍停留于“记帐式”,远未上升到对其管理模式的改变。学生档案涉及的信息系统和产品众多,却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使各个供应商相互协调,一方面造成资源浪费与互不兼容,另一方面也阻碍了整体水平的提高,无法完全符合学生档案的需要。在某种程度上,学生

4、档案运用电脑以后,人工成本未必降低,甚至有可能增加。运用电脑以后,仅是管理的量化程度提高、数据的流转速度加快。然而学生档案迫在眉睫的矛盾是,在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总在权衡投入成本与产出效益的比重。在中国学生档案行业尚处于比较困难的现阶段,开源节流尤为重要,直接对市场的技术要求日益凸显,而目前学生档案直接面对市场的销售手段还停留在拜访、打电话、发传真等传统形式,现有的软件不能直接帮助开源节流,这是目前技术与需求的差距。2、研究的意义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越来越普及,各类学校的教学、管理方式也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发生了深刻变革。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校园网络系统在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中起到了

5、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尽管目前推出的一些商业校园网软件平台功能较为完整,但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网络平台不切合学校实际、实用性不强;软件兼容性差,原始数据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重新输入;功能无法及时扩充和修改等。针对上述情况,利用ASP强大的动态功能,设计基于WEB平台的学生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其开发主要包括后台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以及前端应用程序的开发两个方面。对于前者要求建立起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强、数据安全性好的数据库。而对于后者则要求应用程序功能完备、易使用等特点。基于WEB平台的学生档案管理系统是一个学校校园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使用计算机对学生档案信息进行管理,具有手工

6、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例如: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等。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成绩、档案及课程的管理、查询的效率,同时为师生教学互动提供了一个窗口,它是学校等教育单位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象征。二、可行性分析1、简要说明随着学校的不断扩大,有关学校管理的各种信息也成倍增长。面对庞大的信息量,有必要开发学生档案系统来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今天我们使用计算机对学生档案信息进行管理,具有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通过这样的系统,可以做到信息的规范管理、科学统计和快速查询,从而减少管理方面的工作量,有效地提高学生档案信息管理的工作效率。2、可行性研究该阶段通过对

7、系统目标的初步调研和分析,提出可行性方案并进行论证。我们在这里主要从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操作可行性等方面进行分析。2.1经济可行性研究开发该系统所需的相关资料可以通过已存在的相关系统进行调查采集,所需的其他应用软件、硬件系统也易于获得.因此,开发成本较低。而引进使用本系统后,与传统方式相比,具有高效率、低成本、高质量的特点,可以节省不少人力、物力及财力。所以,从经济的角度来看,该系统可行。2.2技术可行性研究技术可行性要考虑现有的技术条件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