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365:如何提高员工的幸福感

智慧365:如何提高员工的幸福感

ID:8567207

大小:27.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4-01

智慧365:如何提高员工的幸福感_第1页
智慧365:如何提高员工的幸福感_第2页
智慧365:如何提高员工的幸福感_第3页
智慧365:如何提高员工的幸福感_第4页
智慧365:如何提高员工的幸福感_第5页
资源描述:

《智慧365:如何提高员工的幸福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智慧365:如何提高员工的幸福感9智慧365:如何提高员工的幸福感9智慧365:如何提高员工的幸福感9智慧365:如何提高员工的幸福感9智慧365:如何提高员工的幸福感9如何提高员工的幸福感心理资本”这一概念来自于积极心理学,与员工的幸福感有关,又与绩效高度相关,被管理者寄予厚望。这一概念的提出者——路桑斯等学者认为,当前对于人才的更高要求和人才环境的不确定性使得人力资源的开发应该寻找一种新范式,而累积心理资本显然就是未来的方向,他们的专著也被命名为《心理资本:打造人的竞争优势》。在这一概念如火如荼的背景下,学者和舆论越来越信奉心理资本的神奇,甚至将国内近几年涌现出来的海底捞、苏

2、州固锝、德胜洋楼、澳洋顺昌等标杆幸福企业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强大的心理资本。发展心理资本似乎成为了企业兼顾幸福与效能的不二法门。事实上,对于心理资本的这些关注可能扭曲了其本身的意义。让人兴奋的概念路桑斯等学者将心理资本定义为能够有效观察的、状态性的、与绩效高度相关的积极心理能力。根据这一标准,他们从若干的实证研究中提炼了包括信心、希望、乐观和韧性等维度的心理能力,而随着这一流派学者的前赴后继,创造力、智慧、幽默等维度的心理能力也被逐渐纳入。心理学介入人力资源管理最初是从智力测试、职业性向测试等开始的。从这个阶段开始,学者们似乎就有一种“奢望”,即能够在人的深层特质中找到一些决定绩效的

3、“共同部分”。因为,如果存在这样一些“共同部分”,就能够找到通用的人才识别方法和绩效影响方法。但是,这些努力很快就以失败告终,因为从深层特质到表层行为的因果链条太长,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举例来说,员工的外向型性格并不一定导致在销售工作中的高绩效,如果员工的价值观与企业文化不兼容,就有可能形成导致对于组织的不认同,此外,过多的侃侃而谈也可能降低客户的信任„„在麦克莱兰发表《测试素质而非测试智力》之后,素质(competency,也被译为胜任力)测评开始占据主流,学者们开始意识到素质是高度情境嵌入的,必须在具体情境中(如岗位上)关注更加表层的行为或思维特征。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团队、不

4、同的岗位需要不同的素质,这自然打破了学者们寻找“共同部分”的奢望。9所以,“心理资本”的概念足以让人兴奋。在“素质”之后,学者们发现,自己试图寻找的“共同部分”居然又出现了。学者们通过大量实证研究证明,人的深层特质中有一部分共同的积极因素居然是与绩效高度相关的。如果这一概念成立,那么,对于管理学的意义是无穷的。心理资本究竟是什么那么,这个决定绩效的“共同部分”究竟是什么呢?心理资本=幸福感?一个典型的误会是把心理资本误认为员工幸福感(employeewell-beihttp://www.wenku1.comng)。员工的幸福感能够形成积极的态度,自然导致高绩效行为。所以,不少人力

5、资源部已经从传统的选用育留功能转型为“员工关怀中心”,致力于通过EAP计划等形式治愈劳动负荷形成的损害,提升员工对于幸福的感知。要么是不断地投入福利成本来讨好员工,要么是一遍又一遍地灌输正能量和心灵鸡汤,甚至,一些企业还走向了让人啼笑皆非的模式。例如,我观察到的一个国有企业为了让员工珍惜工作,感恩企业,竟然组织组织到员工到人才市场再求职,参观贫困地区甚至监狱„„逻辑似乎异常清楚——“了解别人有多惨,才知自己有多好”。9但是,随着不断的成本投入、喋喋不休和啼笑皆非,员工似乎消除了“不满意”,但是,却并没有导致“满意”,自然也没有形成员工积极的工作状态。“治愈消极性”和“形成积极性”

6、之间是两条逻辑,单纯增加“幸福感”的做法与心理资本无关,那种“幸福感”只是一种浅层次的心理慰藉而非真正的“幸福”,这些企业是误入歧途。心理资本=心理能力!心理资本是一种心理能力,换句话说,是一种处理外界信息输入的心理机制。当员工具备了这种心理能力或心理机制后,能够适应性地“运用不同的能力”来满足工作的动态要求,同时,这也使得他们能够体验到真实的“幸福感”。不难想象,当员工或组织具备足够的心理资本时,其总能以积极的方式来行动,自然能够获得高绩效。在此基础上,路桑斯等学者又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让人兴奋的强化。他认为,心理资本是一种动态资源,不仅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维持,还能够形成增长。当

7、某一个维度的心理能力受到外界冲击时,其他维度的心理能力将发挥作用,持续引导员工的积极行为。换句话说,他假设心理资本是能够自我修复的,心理资本的累积过程是不可逆。这种阐述却容易让人产生质疑。心理资本作为一种状态类的个体特征,能够被特定情境、事件所影响,说到底,就是来自于个体的现实体验。既然如此,为何负面的现实体验不会造成心理资本的衰退?现实中不难找到类似的例子,“明星职业经理人”空降后水土不服就是典型。当某人空降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面对排外的文化、复杂的人际关系、现实的既得利益集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