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北师大版八上《静默草原》word教案1

2012北师大版八上《静默草原》word教案1

ID:8577126

大小:16.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4-02

2012北师大版八上《静默草原》word教案1_第1页
2012北师大版八上《静默草原》word教案1_第2页
2012北师大版八上《静默草原》word教案1_第3页
资源描述:

《2012北师大版八上《静默草原》word教案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0静默草原一,教学目标:1、通过这篇文章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充分发挥其审美体验的能动性。2、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品质的培养。3、在对草原景色的独特感知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陶冶学生的性情。4、鼓励学生养成观察,分析,思考客观世界的良好习惯,培养一定的景色写作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1、一些难字的读音和难词组的意思2、草原的特点,魅力的具体表现在那些方面。3、对作者蕴藏在草原景色中情感,即人生的思考体验。4、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灵感,应用到日后的作文教学中。三,教学方法:  以课文为文本,通过

2、“讲授法”的方式,学生与老师进行互动、对话,兼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让学生领悟作者的真正内蕴。四,教学时数:1课时。五,预习要求:1、了解有关草原方面的知识。2、掌握一些字的音和一些词的意思,3、熟读全文,并能背诵第十一自然段。六,教学过程和内容:1、导入新课:引入:先一块来再背诵一下《敕勒歌》……  肯定:同学们都背的很不错!请同学们观关于看草原风光的小电影(一段五分钟左右的草原风光),请一些同学来告诉我,自己所了解的草原又是怎样的?   明确:(同学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概括起来,有的是谈草原的表面景象的感

3、受;有的是从媒体的渠道,来理解自己的感知的。有的是从生命的层面加以理解……  引入:今天我们来一块走进鲍尔吉·原野的《静默草原》,一感受他的眼里的草原,以及从草原所获得的一些深层的蕴义。(并略带介绍作者和写作的背景,说明鲍尔吉·原野,歌手腾格尔和画家朝戈三人被称为当今中国文艺界的“草原三剑客”) 二、讲授新课: 检查预习情况:⑴请学生上台给生字词注音:前瞻    簇立    迥然    穹庐    长鬃披散    摩挲⑵正音、正字:前瞻(zhān)  簇(cù)立    迥(jiǒng)然    穹(qió

4、ng)庐   长鬃(zōng)披散    摩挲(suō)⑶解释生词:①前瞻:向前方的远处看;引申:向将来看。②簇立:聚集成堆地挺立着,一般是用于花草等体型较小的植物。③迥然:形容差得很远。④穹庐:借指天空。⑤摩挲:用手抚摩。  明确:念完生字和了解了一些的意思。回归文本。从标题,说明作者笔下的草原侧重的是“静默”,而不是喧闹的,明确喧闹也是合理的。关键在于个人的感受体会。   引入:“静默”在文中体现在那些方面,为何说草原是静默的,让同学们回答。  总结:肯定,总结一下。草原是辽远的苍茫的。一个人,站在在草

5、原上,可以任意遐想,悟出一些我们以前根本没悟出的哲理。这时的草原是静的,也就是作者所说“静默”的。没有受到世俗的侵扰。所以,人,也必将是“静默”的。也是个“善忘者”。与《敕勒歌》相比,鲍尔吉·原野的《静默草原》有何特点?  明确:本文景物描写较少了,更侧重于抒情、感悟。作者是以感悟为主,是在对草原的一种独特的情感基础上,抒发了对生命的富有哲理性的感悟。问:作者的情感诉求。在文中是怎样抒发的?用了什么手法?(生:是层层推进的,用了对比手法)。  引入:是层层推进的,用了对比手法。好对比手法体现在哪里?有哪几组

6、?让同学讨论回答。  总结:都市,名山园林:紧随步移     牧人:眼里装填着苍茫      草原,辽远而苍茫             城市人:困惑      海:观者在岸边,景色受到限制      草原:可以是草原的中心  文中共用了四种景色和草原进行对比:都市、名山、园林、大海大海与草原是很相似的,辽阔苍茫。大海,感觉大多是胸襟。草原的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只要进入草原,你就是中心。说明草原的内涵更富有直观性。牧人与城市人的比较,则要引入作者的感受。城市人是在“寻找”草原 。如文中所讲的“城里的人大睁眼睛看

7、草原”,牧人,却是在“享受”草原,如文中所讲的“总是眯着眼睛”。所以说,城里人到了草原是“困惑”的,牧人却装满了 “苍茫”。  引入:草原具体给作者怎样的感受。(让同学们思考一会儿,提问一些同学)。  总结:是“自由”而又“不自由”的,易让人觉得没安全感,有种被遗忘的,甚至是迷茫的感觉。与草原相比,人是“微不足道”的。引出文中的“自由”指的是什么?“不自由”又是什么呢?让(同学们思考一下,提问一些同学。)  引入:一个新景点进入视野时,我们的感觉会是怎样的呢?舒适惬意,欣然之感。   总结:“自由”是相对于

8、景光的,景光,可以给人自由的感受。但“人”,是复杂的动物,在自由的环境里,未必就是自由的,文中的作者就是如此的,他,在“自由”之后又感到“不自由”,分析:这种不自由实际上,就是作者的心灵写照。他觉得自己在这里没有依靠,好象被世界遗忘了似的。在广阔的大环境里,所以,觉得自己的生命的那么地渺小那么地“微不足道”。  引入:对草原的感受。已大致梳理了。作者的感受是“自由”的又是“不自由”的,他对草原的情感,又将是怎样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