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秋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word教案

2016秋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word教案

ID:8591719

大小:1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4-02

2016秋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word教案_第1页
2016秋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word教案_第2页
2016秋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word教案_第3页
2016秋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word教案_第4页
资源描述:

《2016秋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word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目标: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2、学习编写阅读提纲,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篇章结构。         3、联系学生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教学重点:1、议论文三要素在本课的体现。         2、格物致知精神的含义。教学难点:1、编写本文的结构提纲。         2、对文中难句的理解。教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请一学生讲《三国演义》中“马谡失街亭”的故事。      师小结

2、:“马谡失街亭”的故事告诉我们:再好的理论也不能脱离实际。下面,我们就学习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的文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看他告诉我们科学发明创造应当靠什么呢?(板书课题) 二、走近作者:丁肇中----(点学生介绍) 三、检测预习: 1、生翻开这课的《导与练》,师找四名学生上台写出“基点梳理)1—4的答案,鼓励学生提出另外的生字难词,师生共同点评纠正。 2、师补充:根据所给内容在课文中找出相应词语写在括号里。(师说生答,师把词板书在黑板上。) A、形容非常顺利,没有阻碍。(一帆风顺) B、置身于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袖手旁观

3、) C、不知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不知所措) D、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   ) E、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彷徨 ) 四、感知文本:点生按座次朗读课文,一人一段,要求:不能添读、漏读、错读,声音要宏亮,吐词要清楚;读完后师找学生点评。 五、巩固铺垫:师生一起回忆议论文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新课做准备。(同学们可结合课文后边方框里的文字回答)  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论点、论据、论证)  2、什么是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在形式上,一般是完整的句子。 3、怎样理解论据呢?   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根据,它又

4、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 4、那什么是论证呢?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事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归纳论证、演绎推理论证等,在议论文中往往综合运用几种论证方法说理,很少只用一种方法。 六、活学活用:那么本课的论点是什么?你能为本文列出结构提纲吗?利用刚才所复习的议论文知识,小组讨论完成。小组可推举一个代表把讨论提纲写在黑板上,其他人则写在书上或者预习本上。师生共同订正。(板书)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论点)   第

5、二部分(3---12)分析问题   A、(3—5)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证明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己,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B、(6---10)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C、(11---12)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以“我”举例。   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七、师生互动:研读课文。   1、“格物致知“出自何处?是什么含义?    A、“四书”中的《大学》开篇之“大学之道”    B、含义是从探索物体而得到知识。而作者认为“格物致知”的意义有两个

6、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应有这种精神?    A、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是通过接触事物和实地实验不断获得新知识。    B、如果缺少格物致知精神,我们所学知识只能从书上获得,一旦面临真正的实验,就会不知所措,就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   3、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病?    A、传统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为了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7、   B、a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功课成绩好,但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b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个缺点使得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 八、说古论今:为什么在中国的土壤上至今还没有诞生诺贝尔奖?谈谈你的反思。你觉得一个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主动塑造自己为国争光?可畅所欲言。 九、走进文本:生自由读课文,进一步走进文本。 十、巩固提高:做这课的《作业手册》。           

8、                           第二课时教学步骤:   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