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历史七下第8课《经济重心的南移》word教案

华师大版历史七下第8课《经济重心的南移》word教案

ID:8622395

大小:94.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4-03

华师大版历史七下第8课《经济重心的南移》word教案_第1页
华师大版历史七下第8课《经济重心的南移》word教案_第2页
华师大版历史七下第8课《经济重心的南移》word教案_第3页
资源描述:

《华师大版历史七下第8课《经济重心的南移》word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8课经济重心的南移[课程标准]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历史,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三维目标][知识识记]1、列举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2、知道南宋时期是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历史时期的史实[能力培养]1、分析两宋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2、概述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大致阶段[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1、通过了解两宋经济发展,增强对两宋是我国经济继续发展重要阶段的认识2、通过几个阶段的学习,增强了对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的认识[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自唐中叶以来,我国历史又一次进入战乱不断、政局不稳的社会动荡时期,虽说北宋实现了相对的统一,却长期与辽、

2、西夏战事不断,加上南宋与金的战争以及绍兴和议之后,疆域进一步缩小,这一切都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然而两宋时期的南方经济还是得到长足发展,这又是为什么呢?2、和学生共同设计《两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表》,帮助学生自学。行业部门发展地位农业生产工具土地垦辟芋田农业作物手工业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商业货币3、为帮助学生加强对“两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的表现”的认识,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了系列图片,以加深对上述成就的理解,如在工具的创新上,展示了“秧马图”“牛转翻车”图加以适当的解释,说明这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圩田图”是把农田和水利结合起来的杰出创造,宋代“刻丝图”,栩栩如生的工艺,宋

3、“清白釉瓷观音像”是两宋时期丝织、制瓷技术的经典之作,而楼船技术的高超又使我们现代人进一步领略了当时造船技术的超前。4、为加强对本节课重点内容“宋代经济发展对我国后代经济重大影响的认识,”可联系现实中的农作物,像“水稻、棉花”,还可以用生活中令人喜闻乐见的陶瓷来见证陶瓷发展的历史渊源和宋代瓷都景德镇的来由。为说明宋代对外贸易的发达,可以用泉州周日山的祁风刻石来见证当时的影子,而且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南宋海外贸易的崛起原因是由于西夏兴起,阻挡交通,陆路“丝绸之路”不畅,这也造就了南宋海外贸易的兴盛,也促进了造船业的发展。5、探讨两宋经济发展的原因,可联系历史上北方的几次大规模的动乱,从

4、政治、经济、军事、自然等因素进一步剖析,在政治上,从三国时期的吴国政府加强对江南的开发到南方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在经济上,北方人口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促进了江南生产技术的创新;在军事上,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西晋的八王之乱、唐代的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的频繁更替、辽宋金之间的混战,北方人民不断流向南方,为南方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从自然条件来说,江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再加上此地地处沿海,海外贸易繁荣,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6、探讨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的发展过程,从而体现新课标下“过程”方法的教学,它大致经历

5、三个阶段,从东汉末年到东晋初期,唐代中叶到五代初期,北宋末年到南宋初期,这是一个波浪式的渐进过程,既有历史的机遇,也有经验的积累,到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已成定局,从而奠定了今天南方经济发达的基础,把历史的发展与现实的今天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探讨两宋经济发展的原因:(1)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澶渊之盟后获的百年和平,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金兵占领黄河流域后,南宋偏安江南一个半世纪,长江以南地区受到战乱较少。(3)唐中期以后,北方战乱不断,经济受到很大破坏,经济重心开始南移。7、为体现重心转移的现实性,为此,特提供两组数据表如下:表一:北宋时期南北经济比较表年代

6、南方诸路北方诸路南北之比人数(人)1078年(北宋元风年)568880003398400063:67垦田(亩)1077年(北宋熙宁年)31848000014317500069:313581100045095000赋税(贯)1045年(北宋熙宁元年44:56表二:南宋时期南北经济比较表年代金朝南宋南北之比人数1200年438000008060000065:35赋税1196年143190006000000081:19数据虽然单调,但数据最有说服力,通过以上数据比较,经济发展的差异,便不言自明。经济重心的南移便尘埃落定,成为定局。8、联系现实,讨论两宋时期农业技术的历史影响,是我国传统农业技

7、术的成熟和定型,中国传统的农业耕作技术由此至明清时期,再无实质性的进展。第一、水田耕作技术体系的成熟。其一、多次翻耕,图熟如面。其二、科学施肥,改良土壤。其三、选用良种,合理密植。其四,中耕耘田,锄草通风。其五,水利灌溉,讲究时节。第二,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和移植,品种跨地区大范围地相互移动和改良,主要是水稻北移和麦粟南移。第三、开始由单作制向多熟制的历史性过渡,一年二熟的基本耕作制、间套复种制的推广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但其真正成熟则是在两宋时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