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语文八下《应有格物致知精神》word教案

长春版语文八下《应有格物致知精神》word教案

ID:8623531

大小:20.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4-03

长春版语文八下《应有格物致知精神》word教案_第1页
长春版语文八下《应有格物致知精神》word教案_第2页
长春版语文八下《应有格物致知精神》word教案_第3页
资源描述:

《长春版语文八下《应有格物致知精神》word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习目标:1、交流说出“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内涵及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2、交流总结文章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3、细致交流热爱科学、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学习重点1、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学习难点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教学方法:情感教学法、朗读法教学过程:自主预习一、情境导入: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用如此精美的比喻来歌咏书籍的

2、重要性,今天我们就学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它将告诉我们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学习、真正的求知。二、预习导学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丁肇中()袖手旁观()不知所措()彷徨()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格物致知:袖手旁观: 3、《四书》指:、、、。《五经》指:、、、、。 4、走近作者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

3、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相关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讨论编写阅读提纲。讨论并归纳: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

4、的世界。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c以“我”举例。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合作交流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要有格物致知精神。2、“格物致知”出之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格物致知”出至《四书•大学》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3.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

5、,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4.《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5问: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有没有一样?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探究质疑1.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2.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3.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

6、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4.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5.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6.问: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拓展延伸1.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

7、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2.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第一,寻求真理的堆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3、小结: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文章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