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天火之谜》word版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天火之谜》word版教案

ID:8661639

大小:18.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4-04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天火之谜》word版教案_第1页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天火之谜》word版教案_第2页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天火之谜》word版教案_第3页
资源描述: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天火之谜》word版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天火之谜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2、通过了解富兰克林揭开天火之谜的过程,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等精神。3、能有条理地复述课文。教学过程:一、复习,明确本课学习目标。1、今天,我们要继续跟随富兰克林破解千古之谜——天火之谜。(读题)2、在上节课中的学习,同学们提出了几个问题:(1)天火是什么?(2)天火之谜的谜底是什么?(3)富兰克林是怎样揭开天火之谜的?(4)富兰克林是个怎样的人?我们已经解决了前两个问题。(1)天火是指雷暴。因为古时候西方人把雷暴看做是“上帝的怒火”,中国人则把它称为“雷神”。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2)天

2、火之谜的谜底是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3、富兰克林是通过风筝实验揭开天火之谜的,至于第4个问题,许多同学说富兰克林揭开了天火之谜,他十分的伟大。“伟大”这个词语的意义太大了,不够具体。所以今天我们在课堂上要解决两个问题:富兰克林是怎样通过风筝实验揭开天火之谜的?还要具体了解富兰克林是个怎样的人。那么,就让我们把眼光投注到那震惊世界的“风筝实验”上。实验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进行的呢?二、精读课文第二段。1、认真读读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找出进行实验时,写富兰克林所处环境的句子,把它划下来。并想一想作者讲述风筝实验时,为什么要描写到当时人物所处的环境?在书上进行简单批注(可以抓住句

3、中的某些关键词,或是某个标点谈体会)。作为高年级的同学,读懂题目要求是做题的首要任务,先看一看,谁来读题?题目要求很长,细细划分一下,先……接着……然后……最后……(板书读、划、想、注)2、自学。(环境,除了自然环境以外,当时人们的舆论,对这件事的看法也是一种环境,叫人文环境。(1)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1752年7月的一天,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划了一个“之”字,接着一个炸雷,大雨倾盆而下。”指名读。指导朗读:想想,你有何感受?课文中讲到雷暴“能把人击倒,将高大的树木劈成两半”,多么可怕呀!该怎么读?再读。在这样雷电交加的时候,富兰克林要进

4、行风筝实验,如果真如他预料的那样,风筝就会引来雷电,实验者就可能怎样?(可能被雷击中,丢了性命。)富兰克林清楚这些吗?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为了科学,为了真理,可以牺牲生命的人。)(2)描写人文环境的句子:“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接受的。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天上地下是两个世界,雷暴是神灵的火焰,怎么可以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呢。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提供资料:富兰克林把自己的想法写成论文,寄给了英国皇家学会,得到的却是一阵嘲笑。有的说:“他竟想把上帝和雷电分家,真是痴人说梦。”还有的说:“美

5、洲的土包子也想研究科学,可笑。”这些话是“取笑”,是奚落,是讽刺,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冷嘲热讽”!听了这些话,你可能会怎么想?在这样的冷嘲热讽中进行实验,万一失败了,又会怎么样?但富兰克林不计较,不理会,还是决心走自己的路。你现在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敢于尝试、挑战世俗、执着)环境的描写原来对人物的刻画起烘托作用。3、你们看,风筝实验还没有开始,我们已经对富兰克林有了这么深刻的认识了。我想,当我们真正走进风筝实验,去目睹这一过程,你会对他有更全面的了解。现在,就让我们快速地默读第四小节,从字里行间找找,你还发现了富兰克林的哪些品质?4、交流:(1)实验严谨。“风筝

6、上拴了一根细铁丝,用来吸收云中的“天电”。放风筝的线是用麻绳做的,绳子下端结上一段丝带,在麻绳和丝带的接头处系着一把铜钥匙。”从实验材料可以看出:细铁丝——用来吸收云中的“天电”。风筝线(麻绳)——麻绳淋湿后就成了能使电流通过的导体。铜钥匙——导电的。丝带——绝缘的。看来,富兰克林也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卤莽,他的设计严谨、细致。(2)观察细致。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怒发冲冠是什么意思?麻绳上的纤维怎样“怒发冲冠”?这么细微的变化都逃不过富兰克林的眼睛呀!其实,富兰克林的细致观察还不仅仅体现在这里,他之所以大胆

7、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也是来源于他细致的观察。引读: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外:它们都会发光,光的颜色相同,光的方向相似,都伴随着爆炸声,都能毙杀动物……由此他大胆地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他的推测可是有根有据的!(3)大胆。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富兰克林的胆子的确很大,此时的铜钥匙是导电的,就算是靠近还是十分危险的。俄国物理学家利赫曼就在类似的实验中因被雷击中而牺牲了生命。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