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三上《克的认识》教学设计1

苏教版数学三上《克的认识》教学设计1

ID:8662652

大小:17.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4-04

苏教版数学三上《克的认识》教学设计1_第1页
苏教版数学三上《克的认识》教学设计1_第2页
资源描述:

《苏教版数学三上《克的认识》教学设计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克的认识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3~35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知道称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要用克作单位。2.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的方法,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进行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讲述: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谁来说一说,1千克的物品拎在手上有什么感觉?小结:千克是一个比较大的质量单位,称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它作单位。提问:同学们经常逛超市,不

2、知你们是否注意到,物品的重量除了用千克表示,还可以用什么单位?(板书:克)你了解到哪些商品的重量是以克为单位的?这些商品为什么不用千克为单位呢?(这些商品比较轻,用克作单位比较方便)小结引出新课: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克也是一个质量单位。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它作单位。出示例题图,提问:谁来告诉大家,这袋食品有多重?(136克)讲述:这袋食品重136克,那么1克有多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克,(补充板书:认识克)克也可以用符号“g”来表示。(板书:g)二、动手实践,解决问题1.认识天平。出示天平并提问:同学们在自然课上都见过天平,和它配套的还有——砝码。谁来介绍一下天平的使用方法?小结:天

3、平常用来称比较轻的物品。2.称出10克重的黄豆。小组活动1讲述:再在请每个小组用天平称出10克重的黄豆。学生活动时教师要大概了解一下学生称的对不对。提问:10克重的黄豆有多少粒呢?请每组1号同学数一数。指名回答,全班交流,老师板书数的结果。提问:根据我们数的结果,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学生自由提问,引导学生感受到:10克黄豆只有几十粒,1克是很轻的)谈话:你们小组称出几十粒黄豆,你就拿几粒放在手里掂一掂,这就是克的重量。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1克黄豆拿在手上有什么感觉。指名说,全班交流。3.感受1克的重量。小组活动2谈话:请每个同学拿出事先准备好的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提问:谁来说说,2

4、分硬币拿在手上有什么感觉?小结:2分硬币的重量大约就是1克,同学们拿在手上感觉很轻。小组活动3谈话:请每个同学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根羽毛和一把学生尺,用手掂一掂。提问:一根羽毛和一枚2分硬币,哪个更轻些?一把学生尺和2分硬币比,哪个稍微重些?指名回答,把结果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提问:一根羽毛比一克重还是轻,一把学生尺呢?1.学会用克称物品的重量。出示第34页上面两幅图。提问:你能看出图中的两个水果大约各重多少克吗?哈密瓜的重量你是怎么看的?小结:我们在用秤称物品时,首先要看秤是以克还是以千克为单位的,这样才能准确读出所称物品的重量。2.了解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出示一袋盐,谈话:这袋盐的重

5、量是500克,那么两袋这样的盐是多少克呢?(板书:1000克)你是怎样算出来的?把这两袋盐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上,提问:这个台秤上的刻度是以什么为单位的?看一看这两袋盐重多少千克?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1千克=1000克。讲述:小明和小强进行爬楼梯比赛,小明手里拿了10枚2分硬币,小强背了20袋盐,结果小明获胜了,你觉得公平吗?为什么?3.完成“试一试”。谈话:用弹簧秤称出一本数学书大约重多少克。分别掂一掂数学书和文具盒的重量,比一比哪个重一些。用弹簧秤称出文具盒的重量,看看自己估计的结果是否一样。学生活动后指名回答,全班交流。三、课堂练习,巩固深化完成“想想做做”的题目。第1题

6、:让学生观察插图,指名回答书上的问题,再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重量是以克为单位的?第2题:让学生先猜一猜这三种物品比1克重还是比1克轻,实际掂一掂,在比较中加深对1克有多重的体会。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出答案。追问:填写2千克=2000克时,你是怎样想的?你又是怎样想到9000克=9千克的?第4题:出示图,指名说说图的意思。你知道杯子里的水有多重吗?你是怎么想的?回家后照样子称一称,算算杯子里的水重多少克。四、全课总结,课后延伸谈话: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新的质量单位克。知道了克是一个比较小的质量单位,在表示比较轻的物品重量时常用到它。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做有心人,哪些物品

7、的重量常用千克做单位,哪些物品的重量常用克作单位,下节课我们来交流一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