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调研试卷及答案【上海市】

2009年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调研试卷及答案【上海市】

ID:8686014

大小:41.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4-04

2009年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调研试卷及答案【上海市】_第1页
2009年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调研试卷及答案【上海市】_第2页
2009年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调研试卷及答案【上海市】_第3页
2009年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调研试卷及答案【上海市】_第4页
2009年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调研试卷及答案【上海市】_第5页
资源描述:

《2009年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调研试卷及答案【上海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09年上海市高三语文质量调研试卷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4.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5分)不死的汉字①世界上许多文字都死了,只有汉字不死。②埃及的象形文字、苏美尔或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

2、印度佉卢文,这些文字都没有延续下来,随着依靠它们表达的古文明的衰落消失而死亡。③世界上活着的文字,没有一个如汉字那样庞大、那样繁杂、那样美丽和丰富。汉字某种程度上就是汉民族的一幅写真画,一个个字背后的故事,就是这个民族的心灵史。④汉字发源于中国,成长于中国,繁荣于中国。学者们将这种文字称为“自源文字体系”。⑤“一个欧洲人,穷其毕生精力,也不可能深入这一文化奥境。”德国学者在1885年发出这样的叹息。千百年来,中国人用汉字记载了自己历史上的荣耀和灾难、欢乐和血泪,用它记录自己对于宇宙人生的发现和迷惘。⑥汉文字

3、对于中华文明和世界的贡献是难以尽书的,中国的四大发明中,有两项与中国汉文字的发展有关。⑦文字再加上纸与印刷术,犹如思想生出两翼,越过时空的鸿沟代代相传,这是一个循环。文字的发明促进了书写,书写带出了书籍,书籍的扩张带来了纸的发明,而所有这一切加在一起催生了印刷术,印刷术又带来了更多的书籍,更多的书籍带来了思想、科技与文明的飞跃,这一切如同引爆了核反应,人类文明成倍地增长。⑧北宋庆历年间,一个名叫毕升的平民,造出了活字。毕升的发明是革命性的,活字印刷术传到朝鲜、日本、越南、菲律宾。15世纪,又传到欧洲。公元1

4、456年,德国的古登堡用活字印出了《古登堡圣经》,这是欧洲第一部活字印刷品,但比中国的活字印刷术晚了400年。活字印刷术又经过德国传到整个欧洲,从而引爆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⑨今天书籍印刷中最为流行的汉字字体“宋体”,就形成并得名于北宋。在印刷术的家乡,由书籍引发的文明传播是空前的,它引来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图书的“黄金时代”。⑩在张择端所绘的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中,我们就能找到一家飘着书香气的清朗开阔的书铺。开敞的柜台上和后面的书柜里,摆着一排排的书,一个幌子挑出来,上面写着“书坊”两个大字,客人正在仔细地翻

5、着书,主人则斜依在柜台上,一副闲适的模样。⑾图书的普及带动了文化的传播,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中国历史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时代。⑿如今的汉字,不仅仅活在书籍上,也活在计算机里,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只要掌握了汉字最基本的输入法,就可以在计算机上敲出各种字体的汉字。新开发出的汉字处理系统,甚至可以直接在计算机上打出大篆、小篆、甲骨文,古文字也在现代技术下复活了。⒀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汉字也有了新的认识,汉字是和汉语这个系统相生相存的,汉字同样是和我们这个民族的思维模式、文化模式和心灵模式相生相存的。只要____

6、______,汉字便会一直活着。⒁法国前总统德斯坦曾说:中国的统一,“是由语言加固的,不是因地区而异的口语,而是书面语,即那些在中国到处都绝对一致的著名汉字”。中国因汉字的统一而得到文化上的统一,这是一个定论。⒂汉字带着我们远古祖先的体温和情感,活在每个用中文说话、读书、写字的人心中,不管这个人来自哪个民族或者世界的哪一个地方。1.第⑤段中德国学者的话,用意是__________。(2分)2.联系上下文,第⒀段横线上应填的内容是__________。(2分)3.下列说法不能表明汉字“不死”特点的一项是()(

7、3分)A.文字促进了书写,从而带来了纸的发明。B.文字间接催生了印刷术,从而带来了更多的书籍。C.文字促成了《清明上河图》的绘就。D.借助新开发出的汉字处理系统,古文字得以复活。4.联系全文,概述汉文字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两大方面作用:(1)_____;(2)_____。(4分)5.根据文意,说说你对最后一段的理解。(4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6—12题。(22分)《梁祝》为何成为绝唱①说到交响乐,似乎离不开“西方人的音乐”这样的印象。事实上中国交响乐发展已近百年,共有370多位作曲家创作了2800余部作品

8、,其中公开发表的约有1500余部。然而,留在普通人记忆中的旋律并不多,我们能记住什么?唯有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家喻户晓,五十年来仍余音绕梁。②这是一个在特殊背景下,在音乐学院这样一个合适的环境里集体创作的成果。即便后来仍有好的作品出现,也无法超越《梁祝》那样的成功,因为再没有这样的珠联壁合。50年代的“民族化试验”在各个领域遍地开花,集体创作在那个时代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直到之后的样板戏,也是这样一种有中国特色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