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3年高考语文知识要点梳理复习教案17

人教版2013年高考语文知识要点梳理复习教案17

ID:8699460

大小:142.50 KB

页数:42页

时间:2018-04-05

人教版2013年高考语文知识要点梳理复习教案17_第1页
人教版2013年高考语文知识要点梳理复习教案17_第2页
人教版2013年高考语文知识要点梳理复习教案17_第3页
人教版2013年高考语文知识要点梳理复习教案17_第4页
人教版2013年高考语文知识要点梳理复习教案17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教版2013年高考语文知识要点梳理复习教案17》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17讲文学作品阅读在高考的阅测读试中,文学作品阅读,主要是指文学散文的阅读。这是根据下列事实作出的判断:《长城》,《门》,《话说知音》,《乡土情结》,都是文学散文。上个世纪90年代选用的《世间最美的坟墓》、《青菜》、《报秋》,也是文学散文。春季高考和北京卷也大致如此。所以,这里主要说文学散文的阅读。【重点知识梳理】一、文学散文阅读的要领1.关注作品中的“自我”有专家说,散文是一种“自我”文学,“个性”的文学。散文中的“我”,是真实而独立的写作的主体。作者的思想感情、内心波动、情绪变化、心理体验等,都表现得具体而生动,使“我”成为全文表现的“主角”。读这样的作

2、品,首先要把握住“我”。如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世间最美的坟墓》,我们阅读它,首先要关注作者在“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时,对托尔斯泰的敬仰之情,对“远离尘嚣,孤零地躺在树荫里”的托尔斯泰墓的赞扬之意,以及作者的审美倾向;读《长城》,你首先得关注“我”对历史上的“长城”有何评价,对现实的“长城”又是如何看待的,对未来的“长城”即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景。又持何种态度;读《乡土情结》,你首先得关注作者对乡土情结的赞美之情,关注作者对乡土情结的形成、发展、表现和升华的看法,关注作者是怎样把写个人对家乡的眷恋、思念与对祖国的思念眷恋融为一体的。这些,其实就是作品的主要内容

3、。关注作品中的“自我”,就是关注作品的主要内容,关注作品内容的核心。正因为如此,所以作品中的“自我”往往就是命题的重点所在。2000年的《长城》是这样,2003年的《乡土情结》也是这样。2.加强对重点段的分析概括所谓重点段,就是集中表达作者独到见解、独到感受的段落。如《话说知音》(参见本讲“典型试题分析”)的第三、四两段,集中表达了作者由“知音”故事而引发的独到见解;知音越多越好,应该求得更多的知音;艺术的追求应坚持不懈,经历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不应轻易放弃。又如《乡土情结》的第四段,作者将“乡土情结”上升到对民族向心力的高度来认识。这些都是作者的独到之处,自然

4、也是文章表达的重点。我们说不少考生没有真正读懂文章,主要是指没有真正读懂这样一些重点段。耐人寻味的是,新世纪以来,凡在重点段落上出的题,往往是答得比较差的。2000年如此,2002年、2003年也如此。怎样加强对重点段的分析、概括呢?一是在上下文段的比较中,看作者在该段中抒发了怎样独到的感受,表达了什么新的见解;二是作段内层次分析(有时还要作句与句之间关系的分析),归纳层意,概括全段的内容要眯。拿《乡土情结》的第四段来说,作者先花不少笔墨写百余年来许多人离井别乡、谋生异域的情景,这是写一代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写这些干什么?是为了写他们、赞扬他们不忘桑梓之

5、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的精神。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那是为了把乡土情结上升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因此,对乡土情结的歌颂,就是对民族凝聚力的歌颂。解理解到这一步,自然可以认为读懂了,回答相关的试题不会出现大的失误。3.注意提高鉴赏能力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是文学作品阅读测试的重点之一。最后一道综合赏析题,固然考鉴赏能力,其他试题也往往兼顾鉴赏。从鉴赏的重点来说,一般包括谋篇布局的技巧——全文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文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等。所谓“提高”,就是提高结合作品内容和具体语境作具体分析的能力,而不是泛泛而读的所谓能力。如2003年

6、第22题的D项说:“‘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的比喻,旧典活用,极富新意,为中华民族安土重迁这一传统找到了形象化的根据。”许多考生被“旧典活用”、“极富新意”等“动人”词语所迷惑而看不出其错。其实“鸟恋旧林……”的比喻,几乎家喻户晓,根本谈不上活用,更谈不上新意。只要把这一比喻与上句“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联系起来看,就能发现这个比喻“形象化地表现了中华民族安土重迁的传统”。2000年《长城》第2题第2问:“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其实只要分析一下第六段的结尾是从“由是人们发现”引出来的,转述的是“人们”的看法,而不是

7、作者与“长城”直接对话,就可以作答。可惜我们的许多考生徒知“结合语境”的说法,而不会作“结合”的分析。这一点上确实要“提高”。【高考真题精析】【2011高考】三.(浙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第9车厢【俄罗斯】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我要坐15次列车从里加去列宁格勒。我来到了火车站,我买的是第2车厢的票。我走近列车一看,前三节车厢根本就没有!最后,买了前三节车厢票的旅客一半被安排到了其他车厢,一半换了下一次列车。最后大家总算是一腔怒气地到了列宁格勒。  回到莫斯科后,余怒未消的我在《文学报》上发表了一篇讽刺小品。一个月后,我收到了一位基辅读者的

8、来信。信中说:“□□□□□□(此处删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