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重难点权威解析

教育心理学重难点权威解析

ID:8773198

大小:2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4-07

教育心理学重难点权威解析_第1页
教育心理学重难点权威解析_第2页
教育心理学重难点权威解析_第3页
教育心理学重难点权威解析_第4页
教育心理学重难点权威解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重难点权威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育心理学重难点权威解析心理发展与教育1、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意义皮亚杰认为,发展就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的相互作用中的一种建构过程,其内部的心理结构是在不断变化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再建构,从而表现出具有不同的质的不同阶段,他把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的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并来获得动作经验。儿童渐渐获得了客体永恒性,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2)前运算阶段(2~7岁)。运算是指内部化的智力或操作。儿童在感知运动阶段获

2、得的感觉运动行为模式在这一阶段已经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具有了符号功能,表象日益丰富,其认知活动已经不只局限于对当前直接感知的环境施以动作,开始能运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物,但这一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思维可以逆转,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等的守恒,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儿童的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

3、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又称命题运算阶段)。本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进入形式运算阶段时期的儿童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能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教育必须切合于儿童的认知结构。皮亚杰不主张教给儿童那些明显超出他们发展水平的材料,也即不主张毫无根据地或人为地加速儿童的发展,但同时,过于简单的问题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作用也不大。2、简述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1)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思想,认为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已达到

4、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为此,在确定儿童发展水平及其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或是借助于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即儿童的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2)最近发展区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教和学的相互作用刺激了发展,社会和教育对发展起主导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创造着”学生的发展。他主张教学应当走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教学可以带动发展。(3)教育要引导学生发展。维果斯

5、基认为,教学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它一方面可以决定着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等,另一方面也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因为儿童的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是动态的,它取决于教学如何帮助儿童掌握知识并促进其内化。教学不等同于发展,也不可能立竿见影地决定发展。但如果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上都考虑到不仅适应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而且能根据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给儿童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则更有利于儿童的发展。3.简述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1)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

6、和矛盾作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如果个体能够成功而又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就会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反之,将导致消极人格的形成。(2)按照人在一生中所处的特定时期经历的生理成熟和社会要求,埃里克森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信任对不信任、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主动自发对退缩愧疚、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友爱亲密对孤僻疏离、精力充沛对颓废迟疑、完美无缺对悲观失望。(3)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论指出了人生每个阶段发展任务及所需要的支持帮助,这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了解中小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

7、所面临的各种冲突,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4.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1)柯尔伯格在继承并发展皮亚杰理论的基础上,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性理论。(2)在研究儿童道德发展过程时,柯尔伯格采用了“道德两难故事法”(这种方法是虚构一些故事,用问答的方式讨论故事中人物行为的道德性质,以此来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判断力,从而推动其道德认知水平的发展),将儿童道德发展划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前俗水平(惩罚和服从定向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习俗的水平(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维护权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