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云识天气》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

《看云识天气》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

ID:8792044

大小:93.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4-07

《看云识天气》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_第1页
《看云识天气》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_第2页
《看云识天气》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_第3页
《看云识天气》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_第4页
《看云识天气》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_第5页
资源描述:

《《看云识天气》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看云识天气》教案设计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语文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二、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三、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四、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二、教学课题《看云识天气》教养方面:1.理解、积累词语。2.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教育方面: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发展方面:1.复习巩固比喻的修辞手法,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2.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特别是

2、打比方和分类别。3.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一、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介绍云和天气关系的科普文,文章成功运用了分类说明、比喻说明等方法,使得内容准确生动、层次明晰。看云识天气,这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正如课文所言它毕竟有一定限度,现代科技的发展对天气的准确预报,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昔日神话中的雷电神、风婆婆也只是故事中的角色,因为科技改写着大自然的历史。二、教学方法1.朗读法。本文虽是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描摹细致、用语准确,反复诵读中体会生动说明的好处。2.观察与联想。本文语言生动,表述形式多种多样,

3、作者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通过细致的描绘勾画出了千姿百态的云。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实践中观察和总结,激发丰富的联想,鼓励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3.图表概括法。课文主体部分重点介绍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涉及的云层、光彩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可引导学生通过列图表,使之结构层次清楚,内容明确。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唐代诗人刘禹锡《竹枝词》诗中有这样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因其用谐声双关表情达意而显新颖、可喜。大自然的晴雨天气真的像人的感情那样捉摸不定吗?除了天气预报,人们还根据什么识别天气变化呢?是的,还可以通过空中飘浮的云彩,那么

4、到底怎样通过云彩预知天气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从中学习解读天气变化的知识。(板书文题)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标注各自然段的序号,划出疑难字词,并结合注释和字词典疏解。投影显示:(1)注音:峰峦(luán)一霎(shà)间点缀(zhuì)绫纱(líng)弥漫(mí)晕(yūn)头转向月晕(yùn)崩塌(bēngtā)(2)释义:峰峦:山峰和山峦。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预兆: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轻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

5、布满。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崩塌:崩裂而倒塌。2.学生自由诵读,梳理课文主要内容。思考:(1)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词是什么?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2)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语句。(3)文中第2段看云识天气的经验一句是揭示云的形态和天气关系,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说明了什么?后面的三个语段与它有什么关系?(4)相形课文主体部分对云和天气关系的具体细致的介绍,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运用上的显著特点是形象生动的比喻的运用,试具体分析其作用。(5)以简

6、表的形式归结课文的行文思路。学生回答,教师明确:(1)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招牌”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喻指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准确而形象地说明看云和识天气的关系。(2)第6段的中心句“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标示说明角度的变化。文章从云的形态、云的光彩两个方面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3)这两个词用在句中具有限制作用,表明一般情形是这样,排除了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第2段是后面三段的“纲”。第3段对应第2段中的“薄云”“晴朗”,薄云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第4、5段对应第2段中的“厚密”“阴雨

7、风雪”,云层分为“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4)第1段用一连串的比喻把云的万千姿态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充分激发了读者的想像,作者首先说明云的“姿态万千”:有的“像羽毛”,说明它轻飘,有的“像鱼鳞”,说明它排列整齐;有的“像羊群”,状其形态,有的“像一张大棉絮”,状其质感;“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状其势。这一系列恰当的比喻,鲜明而具体,形象而生动,给人深刻的印象。最后一句是全段的中心句,“招牌”一词比喻贴切,耐人寻味。总之,比喻的运用不仅使要说明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而且使整篇文章富有文采,能激发人们阅读的兴趣。3.

8、品读全文,体会课文层次清晰的特点。三、具体研讨第3~6段1.学生精读,揣摩语言的生动形象。2.投影显示薄云图片,请学生结合课文的细致描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