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届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8 届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ID:8794183

大小:534.50 KB

页数:25页

时间:2018-04-08

2018 届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_第1页
2018 届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_第2页
2018 届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_第3页
2018 届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_第4页
2018 届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8 届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www.ks5u.comwww.ks5u.com山西大学附中高三年级2014——2015学年(上)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计34分)1.“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主要说明了A.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D.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2.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A.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从

2、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政的中央政府,宰相的派出所,分驻在各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25-此言论反映的实质是A.元代通过行省制度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B.行省制度使地方行政机构形同虚设C.元代中央最高行政机关是行中书省D.元代中央政府与地方的矛盾十分尖锐3.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

3、皇权B.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D.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5.《新唐书•礼三本》说:“夫君者,民众父母也”;《周易.家天下》说:“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马克思说:“就像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皇帝的各个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辖的地区内被看作是这种父权的代表。”这几则材料实质上揭示了A.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B.君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C.家长制作风体现了封建特权思想D.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生活诸多方面6.汉朝桑弘羊说:“-25-家人有宝器,尚函匣而藏之,况人主之山海乎?夫权利之处,必在深山穷泽之中,非豪民不能通其利。……今放民

4、于权利,罢盐铁以资暴强,遂其贪心,众邪群聚,私门成党,则强御日以不制,而并兼之徒奸形成也。”作者主张A.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B.重农抑商政策C.工商官营,反对豪民并兼D.巩固统治,关注民生7.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钱乘旦曾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A.明道德之善,不求科学之真B.思想博大精深但具有封闭性C.以追求天理为治学目标D.其治学方法是格物致知8.“中国古代山水画以自然而然合乎本性为美,在

5、位置的经营上讲究‘留白’、‘计白当黑’,也是有无相生、虚实相象在艺术实践中的体现。”材料表明古代山水画A.属于古典浪漫主义B.具有唯心主义色彩-25-C.可能受道家思想影响D.兴盛于宋元时期9.古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但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下面对“辫发之争”的说法正确的是A.是欧风美雨作用的产物B.体现了历史的不断进步C.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D.昭示了国人的文明程度10.汪林茂在《层次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时说:“其最大的意义并

6、不是产生了‘自强’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现代化的这辆列车。”据此可见,他认为A.洋务运动的进步作用主要体现在开启了近代化进程B.戊戌变法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具有启蒙意义C.辛亥革命乃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D.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1.“从实力上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最确切的回答是A.清政府舆论管制不成功-25-B.洪秀全不注意斗争策略C.革命党人的阶级进步性D.清政府统治基础的丧失12.日本发动甲午侵华

7、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代表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普遍要求。这里的“要求”是指A.实施“以华治华”策略B.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C.阻止英国势力独霸中国D.展开对中国长江流域的争夺13.1912年2月12日颁布的《清帝逊位诏书》曰:“……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该诏书A.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B.体现了清帝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向往C.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D.为中华民国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14.“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

8、后身上,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