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开采学课程设计

煤矿开采学课程设计

ID:8797929

大小:501.50 KB

页数:33页

时间:2018-04-08

煤矿开采学课程设计_第1页
煤矿开采学课程设计_第2页
煤矿开采学课程设计_第3页
煤矿开采学课程设计_第4页
煤矿开采学课程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煤矿开采学课程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煤矿开采学》课程设计 说 明 书   绪论1、设计目的《固体矿床开采设计》是在本专业学生已经学完《地质学基础》、《矿山测量》、《爆破及井巷工程》、《矿山压力及控制》、《固体矿床开采》和《矿井通风》等课程之后,在专业生产实习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结合实习矿山地质资源条件和生产技术情况,进行的一次以采煤方法和采区巷道布置为主要内容的独立大作业。其目地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在本次课程设计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观点,学习掌握设计程序和方法,运用设计手

2、册、设计规范、矿山安全规程、定额手册及绘制工程图和编写说明书的能力。2、设计内容⑴设计题目四川达竹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金刚煤矿120m水平3采区(600kt/a)设计⑵设计参数采区生产能力:450kt/a;采区范围:标高:+120m~+330m;煤层倾角:23°~28°平均25º;可采煤层参数:煤层编号厚度(m)平均值(m)煤层结构顶底板煤层稳定性煤层间距(m)顶板底板稳定性内连2.43~4.803.00含矸石0~5层粉砂岩细砂岩泥岩粘土岩砂质泥岩稳定稳定10.37~19.6915.65外连1.55~2.63

3、1.90简单无夹矸砂质泥岩泥岩粘土岩稳定稳定煤炭容重:γ1=γ2=1.35t/m3。⑶设计资料以实习矿井生产资料为准。⑷回采工艺设计煤层连煤层。第一章矿井及采区地质特征、储量及服务年限第一节矿井及采区的地质特征1、矿井位置四川达竹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金刚煤矿位于达县县城177°方向、直距约17km处,行政区划位于达县石板镇。井田范围属于达县石板镇、景市镇、百节镇、斌郎镇、福善镇所辖。地理坐标:东经107°29′19″~107°31′59″,北纬30°00′34″~31°05′03″。金刚煤矿有矿区公路西行5k

4、m至石板镇与210国道相接,由此再向北行20km至达州市城区,距位于井田西北的襄渝铁路达县火车站约35km。达渝高速公路及襄渝铁路、成万铁路均途经达州市城区。井田西侧有铜钵河流过,因下游建有金盘子水电站,蓄水颇丰,可以舟楫,交通较为方便。2、矿井地形地貌矿区井田位于中山背斜北段,低山地形地貌,地形总趋势为东高西低,坡度较缓,坡角约为140。背斜构造,地层走向一般为北15°~24°且东陡(倾角为7°~74°)西缓(倾角为6°~54°),为一北北东的长条形低山,北高南低,山脊一般高程为700m,山顶较平。最高高程为天

5、耕梁802m,最低点为桐子湾河沟和杜家沟302m~304m,相对高差一般小于400m,最大达500m。地貌与构造形态基本吻合,背斜轴部为山脊,两翼顺向冲沟发育。属侵蚀构造类。3、矿井地质特征⑴地层矿区地表基本为第四纪冲积物所覆盖,厚薄不等,并广泛出露中下侏罗系自流井组,煤系地层为上三叠系须家河组,仅在井田南北“天窗式”出露,煤层露头少见,属隐伏煤田。区内出露和钻孔揭露的地层,由老到新有三叠系须家河组(T3xj)、侏罗系自流井组(J1-2Z)和沙溪庙组(J3)①上三叠统须家河组(T3xj):在井田内因揭露不全,厚度

6、不详。柏林井田厚471-567m,一般520m,以假整合覆于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之上。为三角洲-河流、湖泊沉积,按沉积环境分七段,一、三、五、七为含煤段,二、四、六为砂岩段。主要由细-粗粒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夹薄层石灰岩和煤组成。在泥岩和煤层的顶板中含丰富的植物化石。②中下侏罗统自流井组(Jl-2):以湖泊相沉积为主,与下伏岩层呈假整合冲刷接触。厚640~839m,一般743m。分为四段,即珍珠冲、东岳庙为第一段,二段为马安山,三段为大安寨,四段为凉高山。底部为浅灰、灰白色细~中粒长石石英砂岩。③中侏罗统下

7、沙溪庙组(J3):紫红泥岩、粉砂质泥岩与细~中粒砂岩互层,底部为灰色厚层状中粒长石石英砂岩,称“关口砂岩”,常耸立成峰,松林密布,易于识别。与下伏地层假整合接触,厚度不详。⑵含煤地层井田煤系地层为须家河组第五段(T3XJ5)、第七段(T3XJ7),为一套陆相河流环境沉积,厚约201~1041米。主要含煤地层为第五段(T3XJ5)、第七段(T3XJ7)。第五段(T3XJ5):俗称中煤组,厚84.09~128.61米,一般103.67米,其中砂岩类约34%,泥岩类约占64%,含煤率约2%。第一带(T3XJ5-1)为灰

8、、深灰色泥岩,泥质粉砂岩夹粉砂岩,含11、12煤层及煤线4~7层,本带厚20.16~56.77米,一般厚41.89米。第三带(T3XJ5-3)为深灰色泥岩,泥质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夹粉砂岩,含14煤层及煤线4~6层,本带厚3.46~34.50米,一般厚15.37米。第七段(T3XJ7):俗称上煤组,厚75.83~152.52米,一般104.20米,其中砂岩类约占67.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