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华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释

妙华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释

ID:8818187

大小:78.09 KB

页数:30页

时间:2018-04-08

妙华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释_第1页
妙华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释_第2页
妙华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释_第3页
妙华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释_第4页
妙华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释_第5页
资源描述:

《妙华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妙华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释     知定 撰述    初释经题【妙法莲华经】  《法华》凡三译:  一、西晋武帝太康七年丙午,(公元二八六年。一说惠帝永熙元年庚戌──二九○年──一说永康元年庚申──三○○年)月支(Kusona)三藏竺法护(Dharmarhsa姓竺名昙摩罗察)译,名《正法华经》,都十卷二十七品。  二、东晋安帝隆安六年壬寅,(元兴元年──公元四○二年。──一说义熙二年丙午──四○六年)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名《妙法莲华经》,都七卷二十八品。  三、隋文帝仁寿元年辛酉,(公元六○一年)北天竺沙门阇那崛多(Jnanagupta译志德),与达

2、摩笈多(Dharmagupta译法蜜)共译,名《添品妙法莲华经》,都七卷二十七品。  考验三译,译意大同,护本译文稍异,多本几全用什本之文:详夫护译既有所遗,什多亦难免其漏。而证所阙者,《普门品》偈也。什所阙者,《药草喻品》后之生盲喻,《五百弟子授记品》之初入海取宝喻,《法师品》(护本名《药王如来品》)之初轮王千子法供养事。多所阙者,《五百弟子授记品》及《法师品》之初。什本移《嘱累》在《药王》之前,《陀罗尼》置《普门》之后,《提婆达多》另具一品。护本《陀罗尼品》与什本同,《提婆达多》通入《塔品》,《嘱累》安在最后。多本《陀罗尼》置《神力》之后。《提婆》及《

3、嘱累》均依护译。有谓《提婆达多品》及《普门》之后偈,什译本无,今所有者,为崛多添增者。是否属实,智者详之可耳。今所译者,即三译中第二罗什法师所译,为最盛行之本。  此经题共五字:前四字为别题,与诸经迥异故,后一经字为通题,诸经各各用故。妙法莲华,梵语为萨达摩奔荼利迦(Saddhanampundarika);萨者,正妙之义;达摩,法也;奔荼利迦,白莲华也。妙法者,谓此经开权显实,会三归一,中道了义故。略有四义:所谓巧妙、胜妙、微妙、绝妙。言巧妙者。谓此经巧开方便之门,巧灭执三之见,巧示真实之相,巧生己一之惠故。言胜妙者,谓此经能宣一切佛法,能示一切自在神力,

4、能显一切秘密之藏,能说一切甚深之事故。言微妙者,谓此经所说一乘之果,无妙德而不圆,无杂染而不净,无义理而不穷,无世间而不度故。言绝妙者,谓此经所说一乘法相,广大甚深,离言绝虑故。  天竺莲华,应有四种:一、媪钵罗(Utpala青),二、拘某陀(Kunuda黄),三、钵特摩(Padma赤),四、奔荼利(白)。今所指者,即第四种,盖白为众色之本,一乘为余乘之宗,故取喻之。亦具四义:一、奔荼利迦,鲜白分明,花开实显;喻于此经了了分明,开权显实之巧妙也。二、莲花凡有三名,未敷之时名屈摩罗(Kumula),敷而将落名迦摩罗(Kamala),处中盛开名奔荼利迦(Pun

5、darika);喻于此经大机正法之时,宣示显说之胜妙也。三、此花非直出离坭水,亦乃圆之香洁,众美具足;喻于此经所说佛乘,出烦恼浊,离生死海,众德圆满之微妙也。四、此花非直荷广藕深,亦乃不著水渧,不染尘垢;喻于此经所说一乘法门广大,道理甚深,离言绝虑之绝妙也。法喻双标,故云妙法莲华。经者,梵语素怛罗(Sutra),修多罗等,译曰契经,契为契机契理之称,经为历久不变之辞。或翻为线,贯穿等义;谓线有贯摄缝缀之功,世尊灭后,弟子将如来一代时教,依文义之次第,以美妙之文句,书写于贝叶(Pattra)之上,以线缀辑成章,是名为经。基法师云:「经者,为常为法,是摄是贯。

6、常则道轨百王,法乃德模千乘,摄则集斯妙理,贯又御彼庸生,庶令毕离苦津,终登觉岸。」    次释品题【观世音菩萨菩门品】  梵语阿那婆娄吉抵输(Aryavalokitesvara),新称阿縳卢枳底湿伐逻(Avalokitesvaru),译曰观世音,观自在等。观者,能所圆融,照穷正性,世音,是所观之境。类音殊唱,俱蒙离苦,菩萨弘慈,一时普救,皆令解脱,故曰观世音。又观者,是能观之智,所谓一心三观也;世音,为所观之境,所谓一境三谛也。世音即十法界依正所出种种之音声,此音本即妙真如性,以循业发现,故有种种差别。众生迷于本闻,循声起妄,流转分别,故于十法界依正音声,

7、不能偏圆一真法界,三谛妙理。菩萨善证耳根圆通,故观一切音声,皆妙三谛,故曰观世音。言观自在者,谓达观自在,随机赴感,悲智双运,事理无碍故。  《法华玄赞》云:「观者察义,俯救悲慧;世者,可破坏义,体即生死有情世间;音即音声,有情语业;世间有情起音声以归念,菩萨以大悲慧,俯观随救,名观世音:正义应云观自在,诸三业归依,必六通垂化,无暇危苦,飞轮摧拔,作不请友,为病应医,摄利难思,名观自在。」《楞严经》云:「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Sarnadha定)。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

8、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惭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