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论观世音菩萨

南怀瑾老师论观世音菩萨

ID:8825468

大小:25.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4-08

南怀瑾老师论观世音菩萨_第1页
南怀瑾老师论观世音菩萨_第2页
资源描述:

《南怀瑾老师论观世音菩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南怀瑾老师论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的慈悲与人类文化的关系南怀瑾先生 讲述(南怀瑾教授早年曾应邀随中日文化访问团赴日,作为时一周的讲学,并为日本新建那智山妙正寺观音菩萨落成开光,南教授在开光典礼上,曾就「观世音菩萨的慈悲与人类文化的关系」向日本各界人士作专题讲演,对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救世精神,阐扬深邃。)  「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与他的慈悲威德,深入亚洲人心目中,约有三千年的悠久历史。他慈悲为怀的精神,与中华民族素以仁义存心的教化相融会,已成为家喻户晓,男女老幼无所不知的人生守则。以慈悲的心肠而济世利物,以牺牲小我而成全大我的怀抱救苦救难,因此而成为中华民族的中心

2、思想,已有一五〇〇年的历史。而远在一三〇〇年前左右,正当中国唐代初期,观世音菩萨的精神与教化,同时随著中国佛教文化而传播到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各地,至今已达千余年之久,所以他又是东方文化精神的座标。但是他们的历史渊源,还不止于此。远在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尚未创建佛教,及正当他创立佛教的阶段,观世音菩萨的教化精神,在印度固有宗教的婆罗门教中,已经存有典范。所以佛教的大乘经典中,释迦牟尼佛指出他在远古以前早已成佛,他的原始名号,称为「正法明如来」。他与中国唐代中叶传入日本的佛教密宗的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几乎具有相等的悠久历史。他又是密宗莲花部的本尊,例如

3、:马首明王、准提佛母、四臂观音、千手千眼大悲观世音等等,都是他二而一,一而二的分身现象。由此看来,观世音菩萨慈悲济世教化的精神,不但在人类历史上,早已成为亚洲文化的中坚信仰,同时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多方面的光荣。因为东方文化的慈悲与仁义,与西方文化的博爱,虽然只有在名辞的涵义与解释的内容上,意义略有深浅的差别,但是,在为指出人性本有善良而光明的一面,并无太大的差异。这与观世音菩萨化身千亿的意义,正好相互吻合。  现在我们简略扼要的举出观世音菩萨「慈悲济世的精神,应化利物的形式,智慧解脱的开发,名号具有的含义」四个要点,稍加说明:  慈悲济世的精神:在中国大乘

4、的佛教思想里,慈悲二个字,虽然构成为一个名辞,但有两种不同的含义。所谓「慈」:是具有父性的慈爱,它在济世、救人、利物的范围中,含有庄严肃穆的意义。譬如夏天的太阳,它有利于世人与万物,但有时候也会使你望之生畏。所谓「悲」:是具有母性的慈爱,它有一味的含容抚育万物而不辞其劳的作用。这种母性慈爱的悲心,却往往被人误解为「妇人之仁」,好像没有太大的价值。然而人们如果能够彻底扩充所谓「妇人之心」的悲心,也就是发挥了人类母爱的伟大。我们只要仔细观察世界上每个大宗教,它的最崇高的象征,往往都是以母性来作为代表,便可知道宗教文化的真正精神所在了。所以观世音菩萨在东方的宗教

5、中,他始终以女性的化身出现,也就是这个道理。事实上,女性在人类中,固然付出了无比崇高的母爱,同时所遭遇到人生的痛苦与灾难,也比男性更多、更大,这是我们有志为人类文化和平而努力的人们,所应该具有更深切的认识与了解。这也就是东方佛教,观世音菩萨的圣像,经常以女性的化身而站在茫茫苦海中而救人利物的深长意义。此外,我们更要了解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救世利物的精神,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慈爱。因此佛学中解释「慈」与「悲」,是说它为「无缘之慈」、「同体之悲」。所谓「无缘慈」,就是无条件、无要求的慈爱。所谓「同体悲」,就是无时间、无空间的阻碍,悲爱一切人类众生。中国儒家所谓:「民吾

6、胞也」、「物吾与也」,也同是由这种观念而出发的。  应化利物的形式:根据佛教大乘经典,如法华经、华严经等等的记载,观世音菩萨为了达到慈悲救世的愿望,他能够以种种不同的化身而应化利物。法华经中的普门品,就说他:「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2法。」他能够以比丘、宰官、居士、男女等各种身形而显世应化。我们如果仅以普通观念来看,这种说法,好像完全属于宗教性的神秘主义,事实上,世间多少不同身份的人,都抱有一番「悲天悯人」思想,甚之,真能做到「悲天悯人」的事业,不过各以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身份,为人类和平而努力。例如我们当年的决策──「以德报怨」,与贵国上下明智之士

7、祈求和平的动机,以及现在中日两国朝野人士对于今天建寺的用心,也正是观世音菩萨化身千百万亿的慈悲精神的一种榜样。  智慧解脱的开发:远在一五〇〇年前左右,自从佛教大乘思想在中国生根,而与中国文化中儒、道两家思想合流以来,观世音菩萨藉著另一化身名号为「观自在菩萨」的智慧,阐发人性智慧升华的文化思想,不但普遍深入东亚各国,提高了东方人对形而上的了解深度,与发挥人性至善的解脱境界。同时,他的浓缩成为一卷数百字的经书「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已经成为东方人千余年来人生哲学的圭臬。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名言,使东方人能超越于物性的追求与享受,而进入精神世界的升华领域

8、,的确具有人类文化思想上的另一面伟大而崇高的价值。  名号具有的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