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云组织”才能适应云时代

只有“云组织”才能适应云时代

ID:8828899

大小:28.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4-08

只有“云组织”才能适应云时代_第1页
只有“云组织”才能适应云时代_第2页
只有“云组织”才能适应云时代_第3页
只有“云组织”才能适应云时代_第4页
只有“云组织”才能适应云时代_第5页
资源描述:

《只有“云组织”才能适应云时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只有“云组织”才能适应云时代  当前的商业环境对企业的组织形态构成了哪些致命挑战?  你的组织结构是否能够适应商业环境的变化,生存下来?  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的组织形态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你的组织结构是否适应了商业环境的变化?  我们来看看商业环境的变化。  无限多元、个性、极致、快速迭代的用户需求,给企业的挑战一直在不断加码,传统科层化组织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环境的需求。虽然,优秀的企业通过不断地组织扁平化也能有效应对,但是,互联网让用户需求带来的挑战难度以几何级数升级,优秀企业固然可以用组织扁平化的武器升级自我,却始

2、终无法匹配上用户需求的更新速度。  在互联网经济时代,诸多企业已经开始探索转型之路。  无疑,企业需要一种更加灵活的组织模式。在诸多的探索中,维基工作站、分形组织、合弄制、企业2.0一个个新组织模式被冠以各种各样的炫酷名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其实都是为了适应同样的市场需求,拥有同样的逻辑、同样的进化方向云组织。  互联网时代分布式的用户需求,只能用云的结构来整合分布式的资源,以满足用户需求。即:将资源集中到一个云台上充分共享、随需调用。  强势CEO将陷入失控状态  传统的组织中,高层权威决定着企业的统一方向,通过规模化的

3、研发、生产、营销摊薄产品成本,获得红利。面对工业经济时代尚未形成个性化需求的市场,标准化产品再加一点创意营销,即可形成出货。  所以,强势的CEO在那个时代,会赢得资本市场的信赖,比如通用的韦尔奇、微软的鲍尔默。  但现在,如果依靠这种决策方式,高层权威首先就感知不到市场的温度;即使感知到,也如同巨轮般尾大不掉,无法对接市场的个性化需求。  那么,企业能不能守住自己的个性?能不能埋头继续走自己的路?也可以。但互联网是赢者通吃的大市场逻辑,这个市场的竞争呈两级分化的马太效应,简单来说,就是以用户需求为筛选标准,好的更好,差的

4、更差。严格意义上说,在互联网时代,商家只有一条用户让你去走的路,你能不能活下来,全看你能不能找到那条路。  所以,强势的CEO往往是转型的阻碍。鲍尔默曾嘲笑说:iPhone没有机会在市场中获得很多市场份额。正因为鲍尔默没有能力洞察市场的走向,几乎在所有新领域都成了追赶者而不再是领军者。以至于乔布斯曾判断:只要鲍尔默还在掌舵,微软就不会有什么起色。  这些年,扁平化、无边界、去中心化、去权威化、自组织等概念频频出现,凯文凯利约在20年前就预见到组织变革的巨著《失控》,再次被实践者们奉为圣经。如果进化的代价是失控,那么,如何在

5、失控中摸到未来的方向?  未来的组织是什么形态?  我们不妨回溯一下企业在组织转型上的实践。早在工业经济时代里,意图灵活适应市场的巨头企业们早就有了转型的冲动。  一类调整相对传统矩阵化。那些希望依然保留组织在规模经济上的优势,同时又希望能够快速感知市场的企业,一般会选择将组织推向矩阵化。这虽然保留了职能制的专业分工,但却用虚拟组织或虚线汇报等模式,以市场为中心增加了横向业务单元之间的联系,如强化针一般,对同一产品、同一分类客户、同一地区的业务整合。  另一类调整相对激进扁平化。除了矩阵化的保守疗法,有的巨头也开始激进地打

6、破并重塑组织,做法包括消除纵向边界(减少管理层级),增加横向沟通,让组织更加扁平化,增加一线的决策权。他们通过临时团队,跨越部门调集人力资源,完成各类复杂任务。根据Courtright提供的数据,在1980年代,财富1000企业中使用团队作为工作架构的企业仅占20%。这个数字到了1990年代时,增加到了50%,而在本世纪初,比例已经高达80%。  杰克韦尔奇引领了这种趋势,他入主美国通用电气(GE)后,开始突破传统科层组织模式,将组织扁平化打造成无边界组织。无边界的组织模式再造了GE,代表了工业经济时代的组织转型方向。  

7、随着无边界组织、维基工作站、分形组织、合弄制、工业2.0(Enterprise2.0)概念的深入人心,不难看出他们有着共同的逻辑。事实上,所有新组织模式的变化都可以从三个趋势来描述,而它们将企业推向了更加极端的无边界组织。  趋势一:用户中心主义  生产需求由用户发起。组织需要变得更加灵活,需要用更加灵活的资源组织形式去匹配用户需求,用户需求应该是发起生产的起点。在互联网时代,商业的逻辑已经从B2C(生产到用户)过渡到了C2B(用户到生产)。找到用户是第一位的,即先有用户,再有产品。  为什么是用户而不是消费者、客户?因为

8、前者是一种使用关系,而后两者是一种交换关系。C2B的商业逻辑是,先与用户建立稳定的联系,再挖掘他们的深度需求,把他们转化为消费者、客户(可以产生多次交易)。可以说,消费者、客户对于企业来说是路人,企业知道存在这样一群人,却不知道人家是谁,需要什么,只能等客上门;而用户对于企业来说是情人,企业不仅知道存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