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中国科技发展及逐渐滞后的原因

明清之际中国科技发展及逐渐滞后的原因

ID:8844233

大小:50.98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4-09

明清之际中国科技发展及逐渐滞后的原因_第1页
明清之际中国科技发展及逐渐滞后的原因_第2页
明清之际中国科技发展及逐渐滞后的原因_第3页
明清之际中国科技发展及逐渐滞后的原因_第4页
明清之际中国科技发展及逐渐滞后的原因_第5页
资源描述:

《明清之际中国科技发展及逐渐滞后的原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明清之际中国科技发展及逐渐滞后的原因——试答李约瑟难题  内容提要:本文从六个方面较深入地探讨了明清之际中国科技发展及逐渐滞后的原因,即:1、明清之际中国科技发展的文化和经济背景;2、明清之际西方科技发展的趋势;3、明清之际中国对西方科技的态度;4、耶酥会士在中西文化史上的地位;5、近代科技在中国传播受到制约及逐渐滞后的原因;6、中美同期科学技术发展的反思。初步认为,明清之际中国科技逐渐滞后受着错综复杂的内因和外因制约。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经过明清之际这一过渡时期,虽试图迎头追赶,整体还是逐渐落后。进入嘉庆(1796-1820)

2、之后,从外因看,一是天主教作为宗教显然与自然科学相悖,中国即便不关闭国门,天主教士也不可能冲破经院哲学和神学的束缚,把中国学人带到世界科学发展的前沿;二是信奉弱肉强食的西方列强决不会轻易放弃对中国的掠夺,仁慈地坐视或帮助中国自强自立。从内因看,中国封建社会逐渐病入膏肓,没有抓住康乾时期的历史机遇,在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里,未能更主动地、更虚心地向西方自然科学家学习,解放思想,致力引进西方的生产技术与设备,发展生产力,而是满足于向西方传教士学习,以中央帝国思想自居,夜郎自大,骄傲自满,缺乏勇气走出国门看看外部世界。中国长期为

3、鸦片问题所困扰,投鼠忌器,实行完全闭关不足半个世纪,一方面,西方科技呈加速发展,并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中西差距越拉越大;另一方面,中国科技落后加剧了国力衰落,落后挨打已成定局,即便鸦片战争是中国为正义而战,也只能以惨败而告终。英国著名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指出:“在上古和中古时代,中国的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有惊人的发展,而在17世纪初期伽利略时代之后,现代科学在中国却没有发展。”[1]这段话基本正确。大约以“伽理略时代之后”为重要标志,中国科学技术从世界领先或发达的地位逐渐变为滞后,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现代科学在中国却没有发展”呢?是不

4、是中国不喜欢或拒绝接受“现代科学”呢?  中国科技从领先到滞后,中间经历了明清之际二百多年的过渡期,时间大约从万历(1573-1620)至清乾隆(1736-1795)。在这个过渡时期,中国一方面希望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另一方面由于内外诸多因素制约,最终未能抓住追赶世界科技的机遇,历史经验及教训值得做出总结,也值得各种认识彼此争鸣。  一、明清之际中国科技发展的文化和经济背景  恩格斯说:“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要不断发展,就要求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明清之际科技发展的趋势,离不开所处的文化和经济

5、提供的背景,因为它们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土壤和环境。  中国古代广义的生产包括农、工、商、虞四业,其中农、工、虞都属直接物质资料的生产;“商”比较复杂,从业者可以亦工亦商,物质生产和交换领域的劳动兼而有之。司马迁《货殖列传》分析中国人民所喜爱的种种物质资料后,得出四业的关系是:“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并转引《周书》发挥说:“《周书》云:'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源)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不则富民。”农、工、商、虞四业

6、是人民的衣食之源,四业兴旺发达,富国富民,这一经济思想在中国古代无疑是非常杰出的。  农业在中国古代称“本业”,与“本业”相对,工商虞视为“末业”。子贡问政,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颜渊》)又说对民应“富之”、“教之”。(《子路》)所谓“足食富民”思想,就是以农业为本业。“足兵”要求军备精良充足,必须发展末业。视农业为国家的根本,也就是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来认识,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主流思想,实践证明符合我国国情。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

7、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梁惠王上》)司马迁构想“原(源)大则饶”,提出商品农业及专业户思想,他主张住户应因地制宜,如陆地牧马50匹、养牛167头、养羊250头,草泽养猪250头,水塘中养鱼1000石,住在山区有大树千棵、枣树千棵、栗树千棵、桔树千棵、楸树千棵,平原种千亩漆树、千亩桑麻、千亩竹子,城郊种千亩良田(亩产一钟)、千亩栀子或茜草、千畦生姜或韭菜等,凡能成为以上种养专业户者,收入都可与千户侯相等。著名的《齐民要术》的书名便受《史记》“齐民无盖藏”之语启迪,即“齐,无贵贱,故谓之齐民者,若今言平民也。”书中原

8、序称赞李衡植桔千株作为遗产并使子孙受益后说:“恒称太史公所谓'江陵千树橘,与千户侯等'者也。”可惜,明清之际虽一再强调发展本业,农村生产力实际未达到司马迁所希望的水平。  末业并不是说这种行业不重要。农末俱利思想,是我国古代治国之道的主要内容。司马迁说:“农末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