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子的历史及入门知识

笛子的历史及入门知识

ID:8853225

大小:23.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4-09

笛子的历史及入门知识_第1页
笛子的历史及入门知识_第2页
资源描述:

《笛子的历史及入门知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笛子的历史及入门知识有关笛子的起源、形制等,历来众说纷纭。早在七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了“骨笛”,这种骨笛是用动物的骨头做的。有的横开一个孔,有的开三个孔,还有的开六个孔,关于这一点,可以由浙江河姆渡出土的文物和河南舞阳出土的文物来证明。考古专家还发现,殷周时代就有了音阶完整的竹制笛子,这是人类音乐史上的奇迹。汉朝以后,吸取了羌笛的形制,称竹笛为“横吹”,故竹笛又名“横笛”时至隋朝,又出现了十二孔笛,也就是说一根笛能吹奏出十二个调子。唐朝的吕才制成“尺八”(因有一尺八寸长而得名,现在在日本比较流行),在当时还比较盛行,后随

2、唐朝的雅乐传到日本。到了宋朝,又出现了“叉手笛”。这种笛子很特别,吹孔在中间,用两手交叉来演奏。宋元以后,随着戏曲的盛行,笛子成了戏曲中主要的伴奏乐器。用于伴奏南方昆曲的笛子称为“曲笛”,而用于伴奏北方梆子戏的笛子称为“梆笛”,至今不同种类的笛子都是根据戏曲来划分的。相对而言,较短的称“梆笛”,较长的称“曲笛”。常用的梆笛有G、F和小A调梆笛(梆笛高亢嘹亮,主要用于伴奏北方梆子戏)。常用的曲笛有C、D、E和降E调(曲笛圆润清脆,主要用于伴奏昆曲和乱弹)。其中,E调属于中音笛,它介于梆笛与曲笛之间,结合了南北风格的演奏特

3、点,音色醇美,表现力丰富。它既有南方风格的婉约秀丽,又有北方风格的豪放粗犷,在乐曲的演奏中用的较多。笛子的入门知识从声学理论上来说,笛子属于横吹的管乐器。其声学特点是,通过人体吹气并经过唇部的控制,使气流成为一束,以斜面的角度射入管的吹端,从而产生边棱振动,在管内形成驻波,因而发出与管长相对应的频率。按音孔离吹孔越近,发出的音越高,反之,则越低。凡是以此类形式振动发声的乐器都称为笛类乐器。历史上对于笛箫的命名,还没有清楚的概念,总是混淆不清。横吹的称为“笛”,竖吹的则称为“箫”,但是靠簧片的振动来发声的则不属于笛类乐器

4、。一、笛子的构造传统的六孔竹笛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它有一个吹孔,一个膜孔,六个按音孔,两个基音孔,两个辅助音孔和笛塞。膜孔是贴笛膜(芦苇膜)的小孔。膜振动时可发出圆润柔和,优美动听的声音。这是区别于其他笛子的重要特征。二、笛子的类别元朝后,由于戏曲的盛行,笛子随着它的伴奏剧种基本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梆笛,主要用于伴奏北方梆子戏,其音色高亢嘹亮;另一类是曲笛,常用于伴奏南方昆曲和乱弹等,其音色圆润清脆。笛子的第三孔为C、D、E为曲笛;第三孔为F、G、A为梆笛。笛子有六个音孔,加上筒音可以吹出自然的七声音阶,通过近

5、关系转调能奏出十二个调,但通常要具备一套定音的笛子,常用的笛子为C、D、E、F、G、A调等。三、笛子的演奏姿势笛子的演奏姿势分为立式和坐式两种。一般在独奏和训练时采用立式,合奏和伴奏时采用坐式。所谓立式,就是站立演奏。要求演奏者在身体站稳后,两腿直立,两脚分开呈八字形,左脚稍向前约十公分,身体的重心偏重于左脚,产生倾斜感。正确的演奏姿势为:头正体直,两眼平视前方,两臂张开四十五度;笛身平,风门正,吹孔与风门成九十度,全身关节自然放松,保证气息通畅,手指灵活。坐式,就是坐在椅子上演奏。上身要求与立式相同,座位的高低要适当

6、,两脚自然分开,身坐凳面三分之二,两脚都要有重心感。四、持笛方向及手形持笛方向:传统的持笛方向有左、右两种。古代的左、右持笛被称为“左青龙、右白虎”这是由于民间行街奏乐或宫廷朝拜时,为使演奏队列左右对称美观而形成的。对于传统的六孔笛,持笛方向左右均可,但由于国际上管乐器的构造与现代改良的笛子都是持笛向右,所以,对于初学者来讲,持笛方向以右方为好,若已经习惯向左者,也不必改变。持笛手形:两手的手指要求自然弯曲,食指、中指、无名指分别按在笛子的按音孔上,右手的大拇指(第一指肚)自然地托住笛身约第二、三音孔之间的下方,与食指

7、、中指形成三角形。左手大拇指(第一指肚)自然地托笛身约第六音孔的下方,两手小指自然贴放笛身。五、按孔方法右手的无名指、中指、食指的第一指肚或第二指肚之间,分别按闭第一、二、三音孔;左手的无名指、中指、食指的第一指肚或第二指肚之间,分别按闭第四、五、六音孔,一般曲笛多采用第一指肚与第二指肚之间;而梆笛则采用第一指肚。另外,还有一种指尖按孔法,即用左右手的无名指、中指、食指的指尖按闭音孔,这种方法一般在降B调以上高音笛或特殊的技法中应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