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有感

读《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有感

ID:8859590

大小:59.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4-09

读《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有感_第1页
读《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有感_第2页
读《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有感_第3页
读《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有感_第4页
读《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有感_第5页
资源描述:

《读《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有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读《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有感  用心作文认真做人    ——读《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有感    郑荣芳    与此前学过的以探讨教育问题为主的《不跪着教书》《致青年教师》不同,《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一书,专门研究作文教学问题。    在十几年的从教生涯中,我发现各种教材和写作教学序列都乐意把"观察、认识、思考生活"作为作文教学的第一篇章。我称其为"作文教学第一课".然而这样好的预想,却很少能在实际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实践。以苏教版教材为例。"有感而发",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写作内容。据观察,我校十多位老师的初一作文起始教学,真正去上,并花心思上好这"作文教学第一课"

2、的,极少。究其原因,我也不难发现:    一、以考代教现象,屡禁不止。    初一阶段就拿中考作文题去训练学生,路径是"出题"(一般是中考或中考模考题)、学生写作、教师批阅(评语有详略和高下之分)、反馈讲评、二次写作(时有时无)。这样的教学过程早被证明是低效的,也是被教育主管部门所明令禁止的。毕竟,它不是从写作素养的提高着手,而是一种典型的应试教学。其核心只是"题":出题、审题、扣题、评价是否合题。而一旦放弃了作文指导过程,就意味着写作的"固本",让位给了"博功".    可是,不知怎的,就是屡禁不止。在书中,王老师他也不止一次地高呼:"这些功利性的作法,正在毁掉

3、学生的创造力、想像力"!    二、对"写作即生活",视而不见。    "听说读写,想最重要!"这也是王老师在书中一再提及的。可是,作文教学中,多数老师缺的,还是如何让学生去"想",即如何引导他们真正去关注生活、体会生活、思考生活。    再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写作教程为例。专题内容是"有感而发",教材中给老师和学生的提示文字虽不短,但全是"要有感"这个说教。性质上,只是介绍了一个写作知识:你的感想要源于你自己的生活。可是,我左看右看,也看不见编者告诉学生如何(怎样)去关注生活、理解生活、思考生活,甚至发现生活。我们老师中的多数,也不愿自己从材料中去发掘出

4、一点什么,只会照本宣科。如上所言,有人甚至连"本"也不宣。    我想从书中找到王老师的解惑之法,就迫不及待地往下赶着阅读的进度。还真被我找到了!不信,请看这一句:"从本质上讲,作文就是做人,教师指导学生写作也是一个‘立’人的过程。"    1.帮学生树立善想、敢写的意识。    "想"是什么?我以为当然是思考,是思想。一个不会思考,没有思想的学生,即使掌握再多、再好的写作技能,写作时,也只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教学时,每当看见此类学生"不是无话可说,就是套话连篇;不是平庸浅薄,就是言之无物"的所谓"大作",我都哭笑不得。当然,也非常郁闷。    青少年学生

5、正处于成长期,可塑性很大,引导他们评论时事,辨析信息,去伪存真,以公民的姿态看问题——就其成长而言,我以为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我等一线教师都努力教学生去拥有看世界的眼睛,想世界的头脑,写世界的手,培养他们对外部世界的敏感,我想他们的心智成长速度,一定是最快的,当然不会放缓,更不可能停滞。    在《问题出在不会思考》一章中,王老师就直指:"学生议论文写不好,多数情况下不是表达技艺问题,而是不会思考,没有思想。"他还强调,质疑精神可以这么来培养:"事情真是这样的吗?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有没有更合理的解说?这样的观点是否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接着,他又以学生关心"

6、大米多少钱一斤"为例,强调他们若去顺藤摸瓜,就有可能了解中国农民,就能对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有更具体、形象的认识。而这,远比在文中空写"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词句,更真诚,也更有意义。    本书第三辑中所选的几个作文教学课例,也都让我清楚地看到,王老师的作文课堂,是在与学生对话交流中一步步启发学生思维,开拓学生思想深度和广度的过程。    当然,"想"的问题,不是几堂作文课就能解决的,甚至也不是语文课程所能解决的。这里,还牵涉到一个更深层次的教育理念、教育体制的变革问题。    "能救一个是一个,能做到哪一步就努力做到哪一步!"我相信,这句话应该是王老师锲而不舍

7、、努力前行的动力。    2.邀学生享受心、手统一的表达。    修辞立其诚。这个诚,我以为首先在于对读者的尊重上。掏出心来,让读者看到真诚。可是,反观当下的学生作文,有一种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在每篇作文的开头,好多学生都喜欢用一组排比句。或许,他们的老师和他们都以为,这是一种"易学、上手快"的手段,也是考场作文的真经。毕竟,阅读伊始,三个整齐划一、像模像样的句子,能让人初次读来有心生舒坦之感。    另有一种奇怪现象,即把余秋雨的文化历史散文与应试作文"联姻",生出"文化大散文"这一怪胎。在《提倡简约平易的文风》一文里,王老师指出,考生凭借屈原、司马迁、李白、苏轼

8、等一干人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