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制造专业论文-汽车总装配线改造工艺分析

汽车制造专业论文-汽车总装配线改造工艺分析

ID:8895800

大小:5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4-10

汽车制造专业论文-汽车总装配线改造工艺分析_第1页
汽车制造专业论文-汽车总装配线改造工艺分析_第2页
汽车制造专业论文-汽车总装配线改造工艺分析_第3页
汽车制造专业论文-汽车总装配线改造工艺分析_第4页
汽车制造专业论文-汽车总装配线改造工艺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汽车制造专业论文-汽车总装配线改造工艺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汽车制造专业论文

2、汽车总装配线改造工艺分析  :东风汽车公司总装配厂戴军林茵茵    摘要:通过对总装线的构成、工艺布置、设备、工装等的全面分析,找出影响重型车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充分考虑新产品的结构变化方向和市场需求的趋势,利用工厂现有设施,采用最经济、合理、见效快的技术改造方案,实现生产纲领的目标。    关键词:装配线改造工艺分析生产能力    前言    东风公司总装配厂三条整车装配自动流水线均在20世纪70年代末建成,其总装配线的结构为桥链加板链的型式,工艺设计主要是依据中型长头车的产品结构和生产纲领。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产品的种类

3、、结构在不断发展变化,为满足轻、中、重型多种载货车的生产,已对总装配线先后进行了2——3次局部改造,现在已成为能生产总重在6——24t的轻、中、重型,长、平头全系列载货车的混流自动流水线。    由于公路建设的加快,我国交通运输将发生重大的变化。汽车运输由短途向长途发展,汽车车速将由中低速向高速发展,汽车载货量由中、轻吨位向大吨位发展。因此,提高大吨位重型车的生产能力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总装配线又将面临着一次大的改造。    1改造设计依据    通过对重型车需求市场的充分调研,预测重型车需求量将急剧上升。除保留现有生产结构和能力外,重型车系列

4、的生产能力达到8万辆/年(其中双后桥中型车达到5万辆/年)。到2005年作为载货车主要生产基地的总装配厂,双后桥重型车系列的生产能力达到8万辆/年。    2改造设计原则    1)重型车系列的生产能力达到9万辆/年,其中双后桥中型车达到5万辆/年。    2)具有总重为30吨的重型车系列的批量生产能力。    3)具有双前桥重型车的通过性。    4)采用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经济、合理、可靠,保证产品质量,投资少收效快,长期综合效益好,具有一定的产品变化适应能力。    5)不影响正常的大循环生产。    3工厂现状    由于这次改造的目的是

5、提高重型车的生产能力,因此,下面只对重型车的生产现状进行分析。    3.1装配线结构、状况平面图    3.2生产能力    总装配厂三条整车装配线均为桥式链和板式链相结合的自动流水线,具有轻、中、重型即总重为6——24t的载货车混流生产能力,但由于受装配线结构及工艺装备等的限制,双后桥重型车能力只有4.9万辆/年。三条装配线重型车生产能力状况(单一品种)(万辆/年)    3.3装配线工艺流程    整车装配工艺,由流水线主线装配工艺和总成分装工艺组成。    装配一、二线主要装配工艺流程:    车架上线——双/单后桥平衡轴悬架(包括后桥平

6、衡轴分装)上线——双/单后桥上线——双/单中桥上线——前悬架合件上线(包括前桥分装)——底盘翻转——发动机、变速箱合件上线(包括发动机、变速箱分装)——制动系统密封性检测——润滑油(脂)加注——油箱、轮胎(包括油箱、轮胎分装链)——驾驶室合件上线(包括驾驶室分装)——制动液、防冻防锈液加注——整车调整——整车下线    装配三线主要装配工艺流程:    车架上线—前悬架合件上线(包括前桥分装)——后悬架合件上线(包括后桥分装)——底盘翻转——发动机、变速箱合件上线(包括发动机、变速箱分装)——制动系统密封性检测——润滑油(脂)加注——油箱、轮胎(

7、包括油箱、轮胎分装链)——驾驶室合件上线(包括驾驶室分装)——制动液、防冻防锈液加注——整车调整——整车下线    3.4主要工艺装备及主要总成装配工艺    4双后桥、双前桥、总重为30t重型车的结构特征    此外,总重为30t重型车的发动机功率达235kW,变速箱有8档、9档箱,合件体积大,装配较困难。    5总装线生产能力的计算    生产能力(生产纲领)=(装配线工位数×年工作时间×生产班制×设备开动率/(整车装配工时x工时利用率).    装配线工位数=(装配线长度/车位长度)×工位密度。    卡车装配的工位密度,每车位长度一般取

8、4——6个。    产量计算的边界条件:年工作日251天双班生产制每班工作时间8小时设备开动率90%工时利用率1.2.    因此,对于一个确定的车型,与其生产能力密切相关的因素是装配线长度和工位密度。    6制约重型车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    通过对工厂现状和新车型主要结构特征分析,制约生产能力因素,主要有下列几点:    1)装配三线不具备双后桥重型车生产能力。    2)由于装配线的桥链长度限制了工位数的增加,从而限制了生产能力的提高。  [1][2][3][4][5]下一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