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教育中的“政校企”合作模式

论高职教育中的“政校企”合作模式

ID:8938787

大小:61.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4-12

论高职教育中的“政校企”合作模式_第1页
论高职教育中的“政校企”合作模式_第2页
论高职教育中的“政校企”合作模式_第3页
论高职教育中的“政校企”合作模式_第4页
论高职教育中的“政校企”合作模式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高职教育中的“政校企”合作模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论高职教育中的“政校企”合作模式  论高职教育中的“政校企”合作模式    罗颖飞    摘要: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办学模式,当下学界对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原因、突破等多有讨论,却较少论及政府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应当发挥的作用。拟在分析当前校企合作的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政校企”合作模式的必要性,并说明三方在合作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此模式的可操作性。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政校企”模式    一、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及瓶颈    职业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为市场经济培养具有

2、专门技能的职业人才,市场的需求决定了职业院校的办学目标、专业设置及其人才培养模式。自职业教育在我国兴办以来,校企合作就是高等职业院校的主要办学模式之一,它指的是校企双方充分利用彼此之间的不同资源,基于双方的共同利益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达到“双赢”的局面。    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不仅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外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然而,与国外成熟的校企合作模式相比,我国高职教育中的校企合作仍处于探索阶段,这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校企双方的合作意愿不均等    校企合作模式

3、的基本立场是要实现合作双方的“双赢”,但目前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远未达到这一高度。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市场经济仍处于劳动密集型的发展阶段,大部分企业主要承担的是发达国家企业的商品零部件生产,对高新知识和技术的依赖性不强,导致企业对高等院校的依赖不够,对开展校企合作项目的意愿不高。而高职院校承担着保障生源和就业率等社会压力,因而积极努力扩宽与企业的合作渠道,对校企合作项目的依赖性和期盼较高,从而形成双方合作意愿不均等的局面。    2.校企双方的投入、收益不均等    高职教育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之

4、后才兴起的教育模式,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仍处于低端位置,被视为“次等教育”,国家政策倾斜和资源投入不高,在生源质量和就业率方面都不如普通高等教育院校。这导致在合作的过程中校企双方的投入与收益不成正比:高职院校积极发展与企业的合作,向企业索取各种资源,如要求建立实习基地,加强专家的技术指导,增设仪器等;企业却不能同等地获得与投入成正比的效益,如充足的高素质技术人才。这是双方开展平等合作的一大障碍。    3.企业对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中的校企合作项目基本呈现出“学校主动,企业被动”的局面

5、,这与企业的社会承担意识不强有很大的关系。很多企业认为中国劳动力资源充足,自己处于买方市场,因而危机感不强,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很多企业负责人抱着“搭顺风车”的想法:认为校企合作“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把校企合作的社会职责寄希望于其他同行企业,导致了校企合作的被动局面。    二、从校企合作到“政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工作所面临的诸多瓶颈,是由于校企双方在合作意愿、投入产出、积极性等方面严重失衡所致。要想进一步推进高职教育中的校企合作项目,引导双方的合作向良性循环发展,    亟须解决如

6、下三个基本问题:    1.平衡合作双方的利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无偿的付出和收益,校企双方的合作是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之上的。要维系校企合作的源动力及其良性运转,必须搭建企业和高职院校之间利益兼容的平台,使校企合作不是单方面的意愿或行为,而是双方的共同意愿。由于企业和学校分属不同领域,双方的直接利益兼容性较弱,因此,政府在引导校企双方建立平等互利关系方面负有首要责任。    2.引入有效的激励机制    作为市场经济中的利益主体,任何企业都会把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然而,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大部分

7、企业之所以不愿意开展合作或在合作中过多地投入,是因为校企合作没有提供或保障企业的应得利益,从而导致企业的主体性缺位。笔者认为,市场主体的利益既可以通过市场经济的投入来获得,也可通过政府的激励行为来实现。在校企双方利益不均等的情况下,政府有必要出台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的奖励办法,保护企业的切身利益,这样才能保证校企合作项目的长久发展。    3.建立健全完善的保障制度    高职教育是近年来才兴起的新兴高等教育形式,国家的扶植力度和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都有待建立和完善,这同样是导致校企合作项目对企业缺乏吸引力和

8、约束力的原因。在发达国家,校企合作项目之所以获得源源发展的动力,在于各国都制订了一套成熟的校企合作体制:德国建立由校企共同培养劳动力的双元制,法国通过政府和企业行会建立学徒培训中心,日本的大中型企业则直接设立自己的专属职业院校等。这些学工体制均不约而同地以利益为引导,以法律为约束,从而保障了校企双方合作的良性循环。中国高职教育的未来方向也必须摸索出一条适于国情、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为保障的校企合作制度之路。    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