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课例:第17课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的创新

课堂观察课例:第17课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的创新

ID:8957589

大小:43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4-13

课堂观察课例:第17课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的创新_第1页
课堂观察课例:第17课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的创新_第2页
课堂观察课例:第17课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的创新_第3页
课堂观察课例:第17课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的创新_第4页
资源描述:

《课堂观察课例:第17课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的创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学设计及课堂观察记录第17课 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的创新目 标设 计 流 程效 果(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2、知道宋朝建立后处于长期与辽、西夏以及后来的金等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状态;3、知道宋太祖吸取历史教训在政治、军事制度上的调整和改革;4、知道宋朝完善科举考试的具体措施。5、理解文官体制的背景和内容;理解宋朝完善科举考试政策的影响。(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原始材料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材料汲取信息的能力。2、1、导入新课【出示】PPT展示:文字材料和图片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忆昔》“冻无衣,饥无食,

2、……”——刘允章《直谏书》【提问】:唐朝是如何灭亡的?学生从这段文字回顾了唐朝由盛到衰,继而了解唐末藩镇割据以来,历经五代十国的长期分裂,混战不已,这种局面一直到北宋建立才得以终结。通过对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禁军将领屡次篡夺皇位原因的分析,理解实行文官体制的原因;“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完善;矫枉过正带来新的弊端,形成国家积贫积弱的负面效应。3、通过学习,初步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性;宋初统治者政策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以史为鉴的精神4、通过对各个环节的分析,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文官体制”,懂得制度创设的重要性。2、通过

3、学习“科举制的完善”,懂得其有利于公正和公平;知道中国的科举制对西方文官体制的重要影响,从而激发起学生内在的自豪感。【出示】插图《陈桥镇宋太祖黄袍加身处》【提问】是否知道此处在历史上曾发生过什么事件?请同学讲述陈桥兵变的典故部分学生(少数)知道这一事件。金同学的讲述吸引了全班同学的注意,并从中了解了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这一事件。课堂自然过渡到“宋朝的建立”【出示】插图《宋、辽、西夏形势图》【提问】宋朝疆域与唐朝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唐宋两朝疆域比较,得出:1、宋朝的建立,标志着唐末五代分裂割据时代的结束和统一国家的重建。2、宋不是一个完全统一的朝代,宋长期与辽、西夏以及后起的金等民族政权并立。

4、2、宋朝的建立【出示】PPT展示:五代十国政权更替图表【提问】历史上这些政权都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立的?(武将夺权、军事政变)【提问】这种方式对对宋朝的政治体制会产生了什么影响呢?宋朝的建立也是又一个武将篡权的重演。如果你是宋太祖赵匡胤,你最担心的是什么?在了解了宋朝的建立和五代十国政权更替的原因后,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回答出“宋太祖最担心的是武将篡权,失去皇位。【出示】PPT展示:文字材料和图片建隆二年(961),太祖召赵普问曰:“通过这段材料的阅读,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禁军将领篡夺皇位的历史教训”的理解。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

5、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喻矣!”——《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提问】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提出了哪些解决的措施?从而理解了宋朝为什么要实行文官体制。【提问】面对这些教训,如果你是宋太祖赵匡胤,你将怎样做?学生自由设想,但往往只能想到一两点。于是,进一步引导学生看书。【阅读】阅读课本“文官体制”相关内容。【思考】宋太祖为了避免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拥兵自重,禁军将领篡夺皇位的历史教训,在政治、军事制度等方面

6、进行了哪些调整和改革?这些调整和改革的特点是什么?这些调整和改革有哪些影响?【出示】PPT展示:图表、文字材料“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北宋汪洙《神童诗》PPT展示:图表、文字材料“在看书的基础上,通过逐步引导:学生1能说出主要措施,但基本照本宣科,缺少条理和归纳。学生2能更加简洁清晰地列举出措施。学生3能归纳出这套文官体制在政治、军事两大方面的措施。龙图阁直学士、刑部郎中、知江宁府包拯为右司郎中、权知开封府”。——《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四“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樊树志《国史概要》宋真宗时,文武百官9700人,宋仁宗时增至17000人,宋英宗时增至24000人,这还不包括

7、正官之外等候差遣空缺的候补官僚,如果把他们也统计在内,那么数量将猛增数倍。——《国史概要》【总结】在学生思考归纳的基础上出示北宋文官体制的背景、特点、内容等结构图小部分学生印象深刻,能够即时复述。大部分学生在这个环节忙于记笔记,缺少思考。个别学生注意力开始分散,无所事事。【巩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63年,宋太祖任命京官周渭到永济任知县。周渭到任时,大将符彦卿亲往城外迎接,周渭却趾高气扬,仅在马上拱手作揖。见此情景,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