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戒仪规讲义及学佛问答》

《五戒仪规讲义及学佛问答》

ID:8973670

大小:151.00 KB

页数:51页

时间:2018-04-13

《五戒仪规讲义及学佛问答》_第1页
《五戒仪规讲义及学佛问答》_第2页
《五戒仪规讲义及学佛问答》_第3页
《五戒仪规讲义及学佛问答》_第4页
《五戒仪规讲义及学佛问答》_第5页
资源描述:

《《五戒仪规讲义及学佛问答》》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三遍)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遍)《五戒仪规》一共是十二个内容:第一请师第二礼佛第三求受净戒第四开导第五请圣第六忏悔第七问遮难第八受三皈第九宣戒相第十发愿第十一劝嘱第十二迴向第一部分:请师求戒者。齐集大殿。对面立。鸣引磬。接钟鼓。转向上。顶礼三拜。一问讯。再对面立。引礼师引为首者。迎请和尚。和尚受请出堂。第二部分:礼佛三皈纳体。五戒培基。浣涤遮障法凭师。心净受堪宜。仗佛弘慈。信香拜祷祈“三皈”指的是三皈戒体,“纳体”二字说的是摄受为佛法的种性。这个“纳”是摄受的意思,把它納入、摄受,这个“体”说的是种性。那么守好三皈戒之

2、后,这种性就是佛的种性,所以叫做“三皈纳体”。人的根基不同,佛法里面一共判了五种种性,从低到高分别是凡夫种性、外道种性、二乘种性、菩萨种性、佛种性。这五个种性里面凡夫和外道不算如来种性,二乘以上为佛的种性。给大家讲一讲种性。比如狐狸和老虎,这就是两个种性,老虎它即使死了,你把老虎的骨头扔到狐狸和狼的面前,狼和狐狸一闻到老虎骨头的气味它就要害怕。云居山有个老和尚讲过一个故事,说有个居士是在安全局上班,他训练了一种警犬是从德国进口的黑背,虽然那个警犬在抓罪犯的时候中了枪,但它还是把罪犯给逮住了,就是说这种警犬是很勇敢的。这个安全局的居士就在老和尚面前标榜他的警犬,老和尚说那你带过来咱们看看

3、。这个居士就把狗带到老和尚面前,老和尚拿他的拐杖头往前面一伸,警犬就走上前去嗅,一闻拐杖头转身就跑了,然后跳到警车上浑身发抖,怎么叫都不下车。这个居士不知道什么原因,以为是老和尚有什么神通或者功夫把他的狗给弄住了。老和尚说,我没什么神通,只是拐杖头上镶了一块虎骨而已,这个就是种性的差别,就这么厉害!也就是说刚生下来的老虎崽子乃至它死了以后的一块老虎骨头,它的种性是兽中之王的种性。那么狗啊狐狸啊,它就是千年万年,种性也只是狐狸和狗的种性,所以这五种种性的差别是很大的。再讲一下凡夫和外道种性的差别。你们以前听过那个气功,一切气功师都是外道种性,一般老百姓就是凡夫的种性,你的种性只要是凡夫就

4、永远低于外道种性。你看气功昌盛的那段时间里,社会上有多少高级知识分子、多少上层人物都拜在气功大师们的脚下,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因为那些气功师虽然有的只是小学文化程度,但他的种性是外道的种性,高级教授、高级知识分子你即使社会地位再高,再饱读诗书,但你是凡夫的种性,你再厉害也超越不了外道种性的坎!也就是说只要是凡夫你永远比外道低一个种性,那么反过来说,只要是二乘(声闻、缘觉、罗汉),他虽然是小乘,但他是佛子的种性,那么再厉害的外道遇到佛子种性,就和狐狸见了老虎一样。有了三皈的戒体,你们就已经被摄受为佛子的种性,远超凡夫和外道。没有三皈的戒体你们还是凡夫,彻底的凡夫!当然,这里的关键之处是

5、必须要有三皈的戒体。有些人胆子非常大,三皈戒体都没学好,就开始去学习一些外道学术的东西,他说研究外道的目的是要把外道的东西驳倒,你错了!你是凡夫,你永远也驳不倒外道的东西,因为人家的种性就比你凡夫高一层。那么你只有保住自己佛子的种性之后,进入有学声闻,也就是说,我们是有学凡夫,这时候我们是以佛的三藏十二部的圣言量来辨别一切凡夫外道的学术理论,从而可以鉴别也可以破了它,如果你连三皈戒体都没有,也就是说有学声闻的基本智慧都没有,你永远也识别不出外道的种性,人家永远要比凡夫高一个等级,你怎么破外道的东西?就是这么个道理!“五戒培基”里的“五戒”就是我们今天要讲得三皈五戒。为什么叫做“培基”?

6、“培”是栽培的意思,也是因地修的意思。“基”指的是基础,也就是说五戒是我们栽培的基础。栽培什么的基础呢?是栽培圆满人身的基础。三皈是佛法的基础,五戒是圆满人身的基础。因为在六道里面,天修罗、人、诸天、畜生、恶鬼和地狱,唯有人记忆力最强,精进心最勇猛,苦乐参半容易醒悟,容易觉悟,所以佛示现在人道成佛,人道的众生最好度化。也就是说一旦得人身的时候,这是最好度化的时候。佛没有在天道示现成佛,因为诸天福报太大,他们接受不了佛法的教化,所谓富贵修道难!诸天福报很大,他不修行,所以佛没有在天道示现成佛。佛也没有在地狱恶鬼道成佛,没有在畜生道成佛,原因是畜生道众生太愚痴,恶鬼道的众生懵懂,修罗道的众

7、生好斗,有这些烦恼障碍,所以它们不能接受佛法的教化。而人道的众生反应力最强,记忆力也最强、最勇猛,而且人间苦乐参半,有苦有乐,容易觉悟,所以要接受佛法的教化必须先得到圆满的人身,这叫做“五戒培基”。因此我们常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在这里大家要明白一点,佛法主要度化的是活人而不是死人。民间和社会上的人们对这点有误解,认为佛法是度死人的,有人死了就请和尚念经超度,错了!佛法主要度化的是活人而不是死人,如果这个人活的时候都不恭敬三宝,不知道修三皈五戒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