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使用鼻氧管产品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一次性使用鼻氧管产品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ID:8977685

大小:2.94 M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4-13

一次性使用鼻氧管产品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_第1页
一次性使用鼻氧管产品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_第2页
一次性使用鼻氧管产品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_第3页
一次性使用鼻氧管产品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_第4页
一次性使用鼻氧管产品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_第5页
资源描述:

《一次性使用鼻氧管产品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附件16一次性使用鼻氧管产品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本指导原则旨在指导和规范一次性使用鼻氧管产品的技术审评工作,帮助审评人员理解和掌握该类产品结构、性能、预期用途等内容,把握技术审评工作基本要求和尺度,对产品安全性、有效性作出系统评价。本指导原则是对一次性使用鼻氧管产品的一般要求,审评人员应依据具体产品的特性确定其中的具体内容是否适用并对注册申报资料的内容进行补充要求。本指导原则所确定的主要内容是在目前的科技认识水平和现有产品技术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审评人员应注意其适宜性,密切关注适用标准及相关技术的最新进展,考虑产品的更新和变化。本指导

2、原则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不包括行政审批要求。但是,审评人员需密切关注相关法规的变化,以确认申报产品是否符合法规要求。一、适用范围本指导原则适用于按第二类医疗器械管理的一次性使用鼻氧管,类代号现为6856。二、技术审查要点(一)产品名称的要求产品名称按作用原理和适用范围应命名为“一次性使用鼻氧管”。(二)产品的结构和组成产品可由氧源接头、输氧管、鼻塞、耳挂固定及氧气湿化装置等组成。-13-图1图2-13-图3(三)产品的工作原理一次性使用鼻氧管通过氧源接头连接于氧气吸入器出氧端,鼻塞放置或固定于吸氧者鼻孔处,当开启氧气吸入器氧流开关氧气

3、经输氧管输入鼻腔;配置氧气湿化装置的一体式鼻氧管氧气可被加湿后吸入。(四)产品的作用机理该产品为非治疗类医疗器械,故本指导原则不包含产品作用机理的内容。(五)产品适用的相关标准表1相关产品标准GB8368-1998一次性使用输液器GB14232-1993一次性使用塑料血袋GB15593-1995输血(液)器具用软聚氯乙烯塑料-13-GB/T2828.1-2003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1部分:按接受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GB/T14233.2-2005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具检验方法第2部分:生物学试验方法GB18279-2

4、000医疗器械环氧乙烷灭菌确认和常规控制GB/T16886.7-2001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7部分:环氧乙烷灭菌残留量YY0114-1993医用聚乙烯YY/T0313-1998医用高分子制品包装、标志、运输和贮存YY1107-2003浮标式氧气吸入器上述标准包括了注册产品标准中经常涉及到的标准。有的制造商还会根据产品的特点引用一些行业外的标准和一些较为特殊的标准。产品适用及引用标准的审查可以分两步来进行。首先对引用标准的齐全性和适宜性进行审查,即在编写注册产品标准时是否引用了与产品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以及引用是否准确。可以通过对

5、注册产品标准中“规范性引用文件”是否引用了相关标准,以及所引用的标准是否适宜来进行审查。此时,应注意标准编号、标准名称是否完整规范,年代号是否有效。其次对引用标准的采纳情况进行审查。即所引用的标准中的条款要求,是否在注册产品标准中进行了实质性的条款引用。这种引用通常采用两种方式,文字表述繁多内容复杂的可以直接引用标准及条文号,比较简单的也可以直接引述具体要求。注意“规范性引用文件”-13-和编制说明的区别,通常不宜直接引用或全面引用的标准不纳入规范性引用文件,而仅仅以参考文件在编制说明中出现。如有新版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发布实施,

6、产品性能指标等要求应执行最新版本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六)产品的预期用途一次性使用鼻氧管用于吸氧时氧源与吸氧者之间的氧气直接输送或湿化后输送。(七)产品的主要风险1.风险分析方法(1)在对风险的判定及分析中,要考虑合理的可预见的情况,它们包括:正常使用条件下和非正常使用条件下。(2)风险判定及分析应包括:对于患者的危害、对于操作者的危害、对于环境的危害。(3)风险形成的初始原因应包括:人为因素(包括不合理的操作)、产品结构的危害、原材料危害、综合危害、环境条件。(4)风险判定及分析考虑的问题包括:鼻氧管原材料生物学危害;产品质量是否

7、会导致使用中出现不正常结果;操作信息,包括警示性语言、注意事项以及使用方法的准确性;留置使用可能存在的危害等。2.风险分析清单鼻氧管产品的风险管理报告应符合YY/T0316-2008《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的有关要求,审查要点包括:(1)危害分析是否全面(依据YY/T0316-2008附录D);-13-(2)风险可接收准则,降低风险的措施及采取措施后风险的可接收程度,是否有新的风险产生。根据YY/T0316-2008《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附录D对该产品已知或可预见的风险进行判定,鼻氧管产品在进行风险分析时至少

8、应包括以下的主要危害,企业还应根据自身产品特点确定其他危害。针对产品的各项风险,企业应采取应对措施,确保风险降到可接受的程度。表2产品主要危害危害的分类危害的形成因素可能的后果生物学危害生物污染生产环境控制不好灭菌操作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