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一家亲共圆中华梦(习宋会宋楚瑜讲稿全文)

两岸一家亲共圆中华梦(习宋会宋楚瑜讲稿全文)

ID:8980050

大小:61.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4-13

两岸一家亲共圆中华梦(习宋会宋楚瑜讲稿全文)_第1页
两岸一家亲共圆中华梦(习宋会宋楚瑜讲稿全文)_第2页
两岸一家亲共圆中华梦(习宋会宋楚瑜讲稿全文)_第3页
两岸一家亲共圆中华梦(习宋会宋楚瑜讲稿全文)_第4页
两岸一家亲共圆中华梦(习宋会宋楚瑜讲稿全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两岸一家亲共圆中华梦(习宋会宋楚瑜讲稿全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两岸一家亲共圆中华梦习宋/宋习会宋楚瑜讲稿全文今天很高兴,能与许多老朋友会面。楚瑜有许多心里话,藉由这个机会提出与各位分享。一、以小事大者,智。—「两岸一中」、「反对台独」是亲民党一贯坚持的信念  两岸关系自2005年破冰搭桥成功以来,已逐渐印证「和平、交流、共荣」的道路,乃是大势所趋。最近两岸关于双方的谈话,都不断强调血脉的共通,与互相合作的必要,台湾的主要反对党也逐渐开始务实地检讨过去与大陆敌对的立场,开始思考与大陆的交流,面对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的经济成就、洞悉「大国崛起」的国际现实,台湾已不可能止步于大陆,而这更说明当初亲民党「炎

2、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兄弟一家亲」的说法、「两岸一中」的主张,以及以「了解、谅解、和解」三个解、来处理两岸关系的建议是正确的,不但缓和了两岸自1949年以来的紧张局势,也开始积极促进两岸中国人互信的基础,让台湾与大陆的关系更为密切,两岸中国人更像一家人一样的相互扶持。  但近日台湾有关服贸协定的争议,却让两岸关系又起了变化,双方的鹰派再度抬头,鸽派再度噤声,这对两岸关系的长期稳定发展,是个值得忧虑的现象。我觉得,既然都是一家人,吵架难免,但不能吵到分家,大家都该冷静下来,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两岸在现有和平发展的基础上,未来应该以更务实的态度、更

3、细致地经营,才能更进一步建立政治上的互信。政治互信的基本前提,是奠定在相互认知与体谅之上,不是偏执、自我设限,非得你坚持甚么、我就一定怎样不可。「体谅」是一种谅解、理解或了解,进而形成默契(tacitunderstanding)。体谅可以促进彼此了解上、下限,认知矛盾、避免冲突,进而求同存异、化解分歧,在彼此共同谅解、不触及各自红线的范围内,增进对话、深化互信,共同追求两岸中华民族的最大利益。我们应该务实地再度以四个体谅来互相理解对方,为未来两岸关系进一步和平发展,奠立新的思考基础。二、以大事小者,仁。—一家人应有的四个体谅  (一)大陆

4、应体谅台湾人民的台湾意识,不要与台独直接画上等号  究竟甚么是「台湾主体性」的「台湾意识」?台湾先民自唐山渡海,无论先来后到,在台湾汇聚融合。早在明末,台湾就先于大陆、已然融入世界。葡萄牙人发现台湾,称之为「福尔摩莎」,至今台湾仍沿用此称呼;西班牙人曾占领台湾北部十六年,建了淡水红毛城;后来荷兰人来了、西班牙人投降,荷兰人又遭明军驱赶,转至台南建立热兰遮城(台南安平古堡),一直到向郑成功投降为止,台湾前后被外国殖民计五十三年。郑成功率领一批不服清廷统治的「反动派」们登上台湾岛开始,清朝下令「寸板不许下海」、「来台者不得携眷」,违者按通敌罪

5、论处,在台湾就有「罗汉脚」、「有唐山公无唐山妈」的说法;四百年来能够跨过黑水沟登进台湾生存下来的人,照当时中国政治结构的标准来看,即使不能称为「刁民」,也绝对不是「顺民」。他们不愿意被地主经济与土豪劣绅宰制,不愿被地理与经济的贫瘠困死,才会冒险飘洋过海、渡过黑水沟来台讨生活,不认命又不服输地垦荒拓地,从一片荒烟蔓草间,筚路蓝缕地开出一方自己的生存空间,因为咬牙不服输、向天争耕地的艰辛,进而孕育出特立的政治思维、经济理念与生活方式,造就了他们对祖国大陆若即若离、既亲近又不堪回首的矛盾情结,形成了台湾意识的根本性格。  所以,台湾人自古逐渐形

6、成自己的主体意识,想要当家做主、珍惜现有基础上能够持续深耕发展、坚韧地面对环境或新事物的挑战,这种特殊的思维及世界观,就是「台湾意识」;这并不是谁蓄意炒作出来的题目,而是自然形成,代代相传的意识。加上日本五十年统治,两岸六十年敌对,一百多年的分割疏离,造就了双方思想、习惯、文明程度的差异,与相互间薄弱的信任感。任何想用激进的办法、快速的技巧、强烈的语言,以及十年不到的破冰交流,就希望能跳过这一百多年所形成的社会差异,当然是有困难。这逐渐形成的台湾意识,或可视为「自我意识」的自主性,但无须过度扩大、上纲成为与中国大陆对抗、分离的「台独意识」

7、。值得重视的是,无论台湾曾经过不少外来文化的感染和冲击,台湾人的主流文化、风俗,仍然与华夏文明密不可分,不仅是文字、语言和人伦义理,尤其是宗教,关公、妈祖、儒、释、道的圣贤诸神,都为台湾人民所供奉膜拜,正足以证明两岸同文、同种、同风俗。大家回想看看,上海人、四川人、北京人,他们的生活方式与社会习惯也不完全一样,有人喜欢吃辣、有人独好椒麻。我们面对差异,要尊重差异,有耐心的去消除隔阂、化解争议,而不能无视于差异的存在。强加控制力道,反而增添了不必要的怨怼。藉由「自我意识」所形成的生活共同体,所谓「南船北马,天各一方;老乡相望,两眼泪汪。」的

8、情形,普遍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湖南骡子」、「东北爷们」、「吴侬软语」、「京官浙商」等等,都是描述地域不同、脾性相异的谚语。各位好朋友,孟子说:「以大事小者仁,以小事大者智。」这话是很有智慧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