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铭》释义◎慧广法师

《信心铭》释义◎慧广法师

ID:8983617

大小:58.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4-14

《信心铭》释义◎慧广法师_第1页
《信心铭》释义◎慧广法师_第2页
《信心铭》释义◎慧广法师_第3页
《信心铭》释义◎慧广法师_第4页
《信心铭》释义◎慧广法师_第5页
资源描述:

《《信心铭》释义◎慧广法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信心铭》释义  ◎慧广法师禅宗三祖僧璨的《信心铭》,在禅宗史上,一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古有禅师教人,每晨诵《信心铭》,把《信心铭》当作早课来诵。《信心铭》,表达了传统禅宗的修行理念与方法,提示了禅门「不二」(一亦不守)的修持。阅读之下,令人有一种「原来如是」的感受,觉得轻松、舒适。禅宗的这种修行理念,其实,便是般若的意境,也是佛门最高的修行方法。在一般的修行方法中,总是有取有舍、有是有非。从事这些修行,久了难免会觉得疲劳,想换个高超一点的修行。有这种想法的话,来看《信心铭》就对了。《信心铭》可以当作每天的定课

2、来诵,闲时多吟咏,久而久之,义理自能领会,若得相应,便知修行不难。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违顺相争,是为心病。不识玄旨,徒劳念静。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止动归止,止更弥动。唯滞两边,宁知一种。一种不通,两处失功。遣有没有,从空背空。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归根得旨,随照失宗。须臾返照,胜却前空。前空转变,皆由妄见。不用求真,唯须息见。二见不住,慎勿追寻。纔有是非,纷然失心。二由一有,

3、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无咎无法,不生不心。能随境灭,境逐能沉。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两段,元是一空。一空两同,齐含万像。不见精粗,宁有偏党。大道体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执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体无去住。任性合道,逍遥绝恼。系念乖真,沉昏不好。不好劳神,何用疏亲。欲趣一乘,勿恶六尘。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智者无为,愚人自缚。法无异法,妄自爱着。将心用心,岂非大错。迷生寂乱,悟无好恶。一切二边,良由斟酌。梦幻空华,何劳把捉。得失是非,一时放却。眼若不睡,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如一。一如体

4、玄,兀尔忘缘。万法齐观,复归自然。泯其所以,不可方比。止动无动,动止无止。两既不成,一何所有。究竟穷极,不存轨则。契心平等,所作俱息。狐疑尽净,正信调直。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虚明自照,不劳心力。非思量处,识情难测。真如法界,无他无自。要急相应,唯言不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宗非促延,一念万年。无在不在,十方目前。极小同大,忘绝境界。极大同小,不见边表。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若不如是,必不须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虑不毕。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摘自大正藏经第四

5、十八册--)信心铭「信」是什么?信是「心所法」中,十一个善法中的一法。对事物、境界不怀疑,内心清净,名为「信」。有信的人,心能清净、安乐。所以,《华严经》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除灭一切诸疑惑,示现开发无上道」;《菩萨本愿经》说:「若一切众生,初入三宝门,以信为本」;《大智度论》说:「佛法大海,唯信乃入」。但是,要信什么呢?佛经中一般都叫人要信因果,信佛法僧三宝、信真理。但在禅宗就不是这样说了,是要信「心」──信自心是佛、信自己的心和诸佛的心,平等无差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能信得及,一入信位

6、,决定不退转于无上菩提。但此信非解信,乃证信。「铭」是什么意思呢?它具有「座右铭」的含义,表示这是一篇很重要的文字,要人能铭记在心,永志不忘。至道无难,唯嫌拣择「至道」表示不是世间相对的真理,而是究竟的理体,佛经说它是无上正等正觉,没有什么能超过它的、没有什么能外于它的。它就是有情众生的本性,无情器界的法性,成佛的佛性,又叫菩提、本觉、真心、法身、实相……等;「拣择」就是分别。这句是说︰要证悟至高无上的道,并不困难,只要没有分别好坏、善恶、是非的心。要证悟至道,怕的是这些妄想分别呀。为什么呢?道是心体,道是我们

7、自己,道是我们的生命,道是我们的一切,我们都在道里面,不能离开道,为什么我们会不明白道呢?因为我们向外去找道,将心用心、骑牛找牛,将妄想分别之境当作真实。有分别就有是非、烦恼;念起无明生,心湖起波浪,就离道了。若不分别,则全用是体,万法皆如,法法是道。但莫憎爱,洞然明白厌恶生死是「憎」,欣慕解脱是「爱」;除烦恼是「憎」,要入定、一心不乱、明心见性是「爱」。其实,生死涅盘乃迷中物,并非实有,何必憎爱取舍?若有憎爱取舍,则被憎爱取舍所缚,不能明白至道。所以说:只要没有憎爱分别的心,入于不二门,则一切现成,就像门打开

8、了,一切都明明白白。毫厘有差,天地悬隔要体证至道,方法是很重要的。因为,虽然只有一点的差错,可是就会像天与地相隔那么远了,使我们不能明见至道。经说,十地菩萨以一念执着,而不能进入等觉成佛。欲得现前,莫存顺逆所以,如果我们希望至道(真心)能够现前,而得证悟,一切与我有关的事情,就不要存有是顺、是逆的念头。有顺逆,就表示心有执着,诸法本来如如,平等不二,那有顺逆?顺逆是从主观的我执产生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