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缘何实行“休克疗法”激进式转型

俄罗斯缘何实行“休克疗法”激进式转型

ID:8984226

大小:36.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4-14

俄罗斯缘何实行“休克疗法”激进式转型_第1页
俄罗斯缘何实行“休克疗法”激进式转型_第2页
俄罗斯缘何实行“休克疗法”激进式转型_第3页
俄罗斯缘何实行“休克疗法”激进式转型_第4页
俄罗斯缘何实行“休克疗法”激进式转型_第5页
资源描述:

《俄罗斯缘何实行“休克疗法”激进式转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俄罗斯缘何实行“休克疗法”激进式转型2013-10-2711:14来源:经济观察报作者:陆南泉我们在前八篇论述了苏联各历史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接下来将研究苏联解体后,作为苏联继承国的俄罗斯在独立执政后的经济体制转型进程、成效、问题与趋势。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论述这个时期经济体制转型问题之前,有必要对以下问题作一个简要说明。笔者在苏联解体前(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都用经济体制“改革”一词,但从叶利钦时期开始,用经济体制“转型”一词。为何用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原苏联东欧国家发生剧

2、变前,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目标是,通过一些对原体制的改进、改良来对现有经济体制加以完善,而不以根本改变制度为目标。与此相反,转型则意味着发生实质性的、制度性的变化,引入全新的制度安排。按波兰前副总理科勒德克的说法,在原苏东国家社会主义制度崩溃前,所作的一系列改革尝试,“其目的在于对旧制度的完善,而不是引入新制度。”他进一步解释说:“应当将市场化改革与向市场经济转型区别开来。改革的焦点是调整与完善现有制度,而转型是改变制度基础的过程。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只要目的在于现有制度的完善并通过使之完善而得以维系而

3、不是完全抛弃该制度,那就是在对它进行改革。而转型则是要通过完全的制度替换和建立新型的经济关系来废除以前的制度。”([波兰]格译戈尔兹·W·科勒德克著、刘晓勇等译:《从休克到治疗——后社会主义转轨的政治经济》,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年版,第4、30、34页)鉴于“改革”与“转型”上述内涵的划分,十分明显,叶利钦执政后所推行的是转型。但同样需要指出的是,在谈到具体体制变革时,还是用“改革”一词。苏联解体时,给俄罗斯留下的基本上仍是传统的经济体制,因此,俄罗斯独立执政后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是加速经济体制的转

4、型。现在俄罗斯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转型国家。我想,这不只是因为俄罗斯是个大国,还在于作为苏联继承国的俄罗斯,是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的发源地,并且实施这一体制模式的时间最长。斯大林时期形成、巩固与不断发展并凝固化的传统体制模式,在以后的苏联各个历史时期未能进行根本改革,俄罗斯面临的体制转轨任务最为艰巨。激进式“休克疗法”转型的历史背景有关转型方式的争论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末期,即1990—1991年讨论向市场经济过渡时争论已十分激烈,并提出了一些过渡方案。这些方案分别被称为“渐进的”、“激进的”(

5、后来被称为“休克的”)和“适度激进的”三种。据当时社会民意调查,赞同第一种方案的占10%;赞成第二种方案的为30%,赞成第三种方案的为60%以上。苏联解体后叶利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最高领导人,他一上台立即进行激进式“休克疗法”转型。原苏联东欧各国中的多数国家,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实行了激进的“休克疗法”,其基本内容一般可以归结为自由化、稳定化与私有化。俄罗斯在1992年初围绕这“三化”推行的最重要和最早出台的一项措施是,从1992年1月2日起,一次性大范围放开价格,结果是90%的零售商

6、品和85%的工业品批发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接着,实行严厉的双紧政策,即紧缩财政与货币,企图迅速达到无赤字预算、降低通胀率和稳定经济的目的。取消国家对外贸的垄断,允许所有在俄境内注册的经济单位可以参与对外经济活动,放开进出口贸易。快速推行私有化政策,1996年,私有化的企业和非国有经济的产值分别占俄企业总数与GDP的比重约为60%和70%。为什么俄罗斯政府选择实行“休克疗法”式的激进转型?有些人认为,这主要由于在政治上刚刚取得主导地位的民主派为了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取得西方的支持所决定的。实际上,当时

7、以叶利钦、盖达尔为代表的俄罗斯民主派之所以选择“休克疗法”式的激进改革,有更复杂的原因。苏联历次经济改革失败是叶利钦决定快速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历史原因。斯大林之后的苏联历次经济体制改革都未取得成功,其原因很多。从经济体制角度来看,最为重要的共同性原因是,没把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模式作为改革目标。因此,在苏联解体前,影响市场经济发展的几个主要问题均未解决。没有使企业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企业生产的目的只是为了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改革理论的研究与改革实践主要集中在使计划与市场两者结合问题上,而不是集中在如何建

8、立与发育市场体系问题上。在苏联长期的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一方面强调要发展商品经济,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另一方面又不放弃政府对经济的直接控制,包括不放弃指令性计划。经济改革的主要措施往往体现在指令性指标数量的增减方面,结果造成残缺不全的指令性计划与发育不良的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局面。由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停滞和僵持于这个格局中,使得本来不正常的经济关系更加扭曲,经济更难以正常运转。苏联时期的价格改革也没有围绕为形成有竞争性市场价格体系这个根本目的来进行。没有一个合理的价格形成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