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备考的三个锦囊

写作备考的三个锦囊

ID:8992180

大小:68.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4-14

写作备考的三个锦囊_第1页
写作备考的三个锦囊_第2页
写作备考的三个锦囊_第3页
写作备考的三个锦囊_第4页
写作备考的三个锦囊_第5页
资源描述:

《写作备考的三个锦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写作备考的三个锦囊边境写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能力。写出一篇优秀的作文,需要较高的思想认识水平、丰富的生活及文化知识积累、一定的布局谋篇能力、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审题构思的应变能力。应该正视的是:虽然大多数考生都不满意自己的写作能力,但十八年的成长、十几年的学习,每个考生的写作素养都不是一张白纸;只要适当强化、用好积累,绝大部分考生都具备写出50分左右作文的条件。写作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日之功;但某些方面的短期强化,还是会有一定成效的。在最后复习阶段,以下三事应该努力做好。一、准备好熟悉的素材、思想及语言老舍能写

2、反映北京下层市民生活的《骆驼祥子》,恐怕写不了表现上海工商界生活的《子夜》。作家也有熟悉的领域,语言大师也是各有风格。谁也不是全能的。在紧张的备考阶段,如果我们试图全面准备,其实等于是什么都不准备。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人物和熟悉的领域,它拨动过你的心弦、诱发过你的思考,不仅丰富了你的知识,也教你认识了生活。也许由于缺少思考、缺少有意的加工,它们还比较粗疏浮浅,但这些东西是我们写作中最宝贵的个性化财富。以此为基础适当拓展,充分思考,用较短的时间,就可以建构起自己的写作素材库。抓住三两个物,广泛收集材料,深入阅读

3、领悟,形成对人物深入透彻的理解,就可以应对许多考题。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要仅把人物看作事例,只记三两件“事”;要全面了解人物一生的经历及思想,将一个人物作为一个生命现象完整地了解认识。了解他的出身、求学、奋斗进取的经过,了解他的成功与失败,了解他的欢欣与困惑,特别是他对生命及社会规律的认识。比如美国总统林肯、比如中国科学家王选,不光要知道他们一生做了什么,更要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做,支撑他们的信念是什么。我们的作文题目要让所有考生有话可说,定然不会生僻,一定是人生要面对的问题,那就一定是材料人物也面对过的问

4、题。有了这样的材料积累,学会从不同角度切取使用,我们的个性化素材库就具有了广泛的可适性。在加上多年常规学习积累的各种材料,点面结合,写作素材就不成问题了。值得强调的是,个性化素材的积累要语言、思想、材料一起抓,不能只背事例。其实中学生写作最缺的不是材料,而是思想,是对生活的认识。在积累材料的同时,学习人物对生活的思考,将人物的思想以及表达这种思想有语言一起记下备用,才能真正摆脱写作困境。屈原是我们在教材中学过的人物,一个同学在充分了解、熟悉了屈原的生平后,背诵了这样一段评论性文字:屈原是一个忠君爱国、热爱人民

5、的封建士大夫,为实现理想而上下求索,经受了痛苦的煎熬。他的“天问”是人类的终极关怀,他的“离骚”是人类的文化遗产。皇天安在?真理安在?正义安在?6理想和现实的分离,自我和社会的对立,这些问题是人类自古及今始终要面对的文化问题。文化是超越历史的。屈原提出的问题,也是苏格拉底的问题、司马迁的问题、鲁迅的问题,是一个宗教问题、一个哲学问题、一个艺术问题。是真善美怎样在现实中实现的问题,是人生怎样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问题。历史可以相隔几千年,地域可以相隔几万里,但只要有一颗真诚的心,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他就会面对同一

6、个问题,遭遇同一种经历。物质文明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的,而文化却在固有的圈子里漫游,我们可以历史中看到现代的影子,可以在前人的经历中看到自己的历程。屈原是一生是一个悲剧,一个改革家的悲剧,一个正义毁于邪恶的悲剧。纵观他的一生,作为一个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失败了,他的理想和事业永远为后人惋惜;但作为一个思想家、一个文学家,特别是作为一个“人”他成功了,他志洁行廉、坚贞不屈的人品被誉为后世楷模,他忧国忧、气魄宏伟的辞章永垂文学史册。这位同学说,以前分析评价屈原,我能使用的语言,就是“爱国主义”“高风亮节”。我知道这

7、很浮浅,但不知该怎样认识、怎样表达。我在网上找到了一篇有关“屈原精神”的文章,觉得里面的一些意思对我启发很大。一方面,它告诉了我应该在人类精神前行的层面定位屈原,告诉了我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化是两回事,告诉我应该怎样看待“人”的失败与成功——它教给了我这些思想;另一方面它也给了我表达这些思想的语言。用在作文里,就得到了教师“见解深刻,语言有冲击力”的评价。有些话(比如上述有关屈原的析评)我们看得懂,但说不出,用不上。这是因为它没能转化为我们自己的思想,特别是表述这此意思的语言我们没有掌握。我们都会有这种体验

8、,心里有一种想法,一种认识,说出后常觉不够到位,到是偶尔听了别人的论述,觉得是说到自己心里去了。这说明,我们不仅需要感悟生活,学习思想,同时要学会表达思想的语言方式。能做到一料多用,是聪明、是智慧,是通达。学习的最佳境界是“通”而不是“隔”不能限于专料专用,不要蜻蜓点水般地去背那些论据“几百例”,一个材料对应一个观点,考题的可能如何穷尽?一对一的模式,还会导致写作思路的僵化,对思维能力的发展不利。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