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峡水库对气候的影响

关于三峡水库对气候的影响

ID:8993342

大小:24.2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4-14

关于三峡水库对气候的影响_第1页
关于三峡水库对气候的影响_第2页
关于三峡水库对气候的影响_第3页
关于三峡水库对气候的影响_第4页
关于三峡水库对气候的影响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三峡水库对气候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对气温有一定影响,但影响范围不大,垂直方向不超过400米,两岸水平方向不超过2公里,逆温天气将减少,年平均气温略有升高,增加幅度只有0.2摄氏度左右,冬季月平均气温增高0.3至1摄氏度,夏季月平均气温可降低0.9至1.2摄氏度。气温变化幅度十分有限建库后,库区春、夏、秋三季相对湿度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冬季则有所减少;域内的年均降水量约增加3毫米;全年雾日变化不明显,平均增加一两天左右;风速有所增加,大气层结构稳定趋于中性。虽然气候变化不大,但专家们仍对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有利影响包括:冬季温度升高,降水略有增加,对喜温的经济作物如柑桔、油桐、龙眼、荔枝等生长有

2、利;夏季气温降低及风速加大,能在一定程度减轻低高程河谷的高温危害,伏旱程度有所减轻,并可改变重庆、万县等地炎热的生活环境。不利影响包括:湿度和雾日增加,影响人们的生活环境;在雾日多发情况下,对水陆交通及航空安全有些影响;风速加大,城市酸雨将向城郊扩散;水汽和雾的增加,酸雨将有所发展对我国气候影响很严重1、三峡蓄水到位,扩大了重庆到宜昌段高峡湖面,增加这个区域地面向上的上升水汽流,这个垂直上升的气流阻碍了对我国气候有重要意义的西伯利亚冷空气南下和太平洋暖湿气流北上,原有气候规律平衡被打破2、如此一来,冬季太平洋暖湿气流北进受阻,大量集聚于华中南部、重庆南部、贵州、广西北部,湘

3、鄂大地,福建北部,浙西大部,造成冬季这一地区霜雪灾害天气频率增加,而我国秦巴山以北,四川北部,河南、陕西,甘南地区因为可形成降雨的暖湿气流冬季明显比以往减少,冬季表现高温、干旱3、夏季,我国秦巴山以北,四川北部,河南、陕西,甘南地区,犹豫西伯利亚南下冷空气与三峡上升水汽形成锋面产生较多降雨,而同期华中、华南、华东、重庆、贵州产生干旱4、干旱状态下,三峡势必开闸放水,随着湖面缩小,其上方升上水气流会短时间减压下沉,会给南下冷空气和北进暖湿气流造成一个强悍对流机会,因此,在一个地区旱涝剧烈交替变化恐怕是今后需要注意预防的灾害了1.冬暖夏凉温差减小2.夏季降水减少(水面形成高压)

4、;冬季降水增加(水面形成相对低压,气流上升)3.夏季江雾更多 三峡对长江流域气候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在三峡蓄水约8年后,这一问题依然没有明确的答案。最权威的官方说法来自1992年成稿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三峡建库后,对温度、湿度、风和雾的水平影响范围一般不超过10公里。”  在今年新一轮的“三峡诱发长江干旱”争论中,众多有官方背景的学者依然坚持这一结论。  目前有数据的观测表明,三峡蓄水后,尚未发现三峡蓄水后周边降水量有明显变化,但水库附近的气温在冬季有增温效应、在夏季有弱降温效应,总体以增温为主。  气候专家认为,三峡工程对气候的影响,尚有待更长时间的

5、观测分析、更多的研究方法。  与水利水电部门的高调不同,气象部门在三峡建设中的缺位却不容忽视。拥有26个成员单位的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中,竟然没有中国气象局和国家气候中心,也没有中国地震局。  三峡又长又弯没有堵塞水汽进出四川盆地  早在2006年夏至2007年春的四川、重庆大旱时,北京独立环境学者王红旗就在国内学术期刊上撰文称,三峡等水利工程改变了四川盆地的结构,从而导致了那场大旱。  王红旗为此提出了四川盆地的“木桶效应”——将四川盆地比喻为一个巨大的木桶,环绕四川盆地的山口、江河峡谷就是这个大木桶的一根根相对比较短的木条,是水汽进出的咽喉要道。而人为改变这些短木条的高度

6、,例如修建水库大坝,势必改变四川盆地的结构,不可避免会导致气候发生明显变化。  不过,王红旗的“木桶效应”遭到很多水利、气候学者的质疑,被认为“毫无根据”。  广东省气候中心研究员杜尧东认为,“木桶理论”一戳就破,“长江三峡是一条长达几百公里的七曲八拐的狭长通道,就算没有三峡大坝,江风也不可能从下吹到上,因为沿途的曲折与岸壁会造成风力损失,多大的强风也不会沿着三峡吹进四川盆地。”  时任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影响评估室主任张强认为,那次大旱与全球变暖、大气环流异常等有关。  三峡影响气候范围:争论很多观测资料很少  在由中国科学院与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共同完成、国家环保局审查

7、通过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称:“三峡建库后对库区及邻近区域有一定影响,但是影响范围不大,对温度、湿度、风和雾的水平影响范围一般不超过10公里,水库附近表现最明显。”  这份影响报告书成稿于1992年,在19年之后的新一轮“三峡诱发长江干旱”争论中,众多有官方背景的学者依然坚持这一结论。  中国工程院院士、三峡工程阶段性评估专家组组长沈国舫认为称:“通过对2003-2008年三峡蓄水后的研究,与蓄水之前对比是有变化的,这与当年三峡工程论证时的估计一致,比方说周围温度会略有升高,对风和湿度等也略有影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