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伪证定义之争谈辩手的道德底线

从伪证定义之争谈辩手的道德底线

ID:8994280

大小:2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4-14

从伪证定义之争谈辩手的道德底线_第1页
从伪证定义之争谈辩手的道德底线_第2页
从伪证定义之争谈辩手的道德底线_第3页
从伪证定义之争谈辩手的道德底线_第4页
资源描述:

《从伪证定义之争谈辩手的道德底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前些时间有人讨论今年全辩的“最”。当时就有人提出是对“伪证”问题争议最大的一届,而现在,估计就算成不了对“定义之争”争议最大的一届,也相去不远了。也好,因为这两个问题可以说是大专辩论赛14年来发展出的两个最可怕的毒瘤。在我看来,对于这两个问题的态度可以很好的检验一个辩手、一支辩论队的道德底线。而恰恰这两个问题,引来了众多争论。有很多人认为,即使这样做是错误的,应该被扣分,那么对手不能在比赛中击破,是不是也说明他水平太差,同样应该扣分呢?一个剑客的剑法漏洞百出,而对手竟然不能击破,那这个对手是不是也同样很烂呢?问题的症结也就在这里。所以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1、辩手能打破这两个

2、毒瘤吗?在很多人看来,指出对手的错误是辩手的责任。如果不能指出对手的错误,那输了也无话可说。然而,这一逻辑的根本前提是“在辩论赛的有限时间内,这种错误是可能被攻破的”。然而,定义也好,伪证也罢,都不满足这一要求。不妨先看“定义之争”。个人以为02全辩决赛“正其义当不当谋其利”可为代表。不仅仅因为正方将“利”解读为“公众利益”,从而得出正方的立场是“伸张正义的同时应当为人民大众谋福利”,更因为他们在场上的那句名言:“请问辩题中的‘利’凭什么不能理解成‘公利’?”稍加思考就会发现,这个问题是无法回答的。因为“论证”的方法无非两种,一是逻辑推理,一是统计数据。对于逻辑推理来说,定义

3、(概念)是逻辑链的起点,而逻辑链是后向有效的,那么后向有效的逻辑链要如何去论证做为其起点的“概念界定”是否正确呢?统计也是一样,辩手在赛前即使知道对手会如何定义,也不可能进行一次社会调研来证明“对大家来讲,这里的‘利’没有人会理解为‘公利’”。因此林正疆才说“中国语言博大精深,一个词可以有好几个意思”,而把一个词在其他语境下才会代表的意思加到辩题语境中来,这恰恰是“定义之争”的惯用手段。伪证也是一样。辩论赛场不是法庭,没有人要求辩手当场拿出证据。那么对手在场上如果说一句:“根据国家最新的统计数据……”或者“根据XX学术杂志XX文章……”,辩手要如何质疑呢?他要如何证明“是的确

4、不存在,而不是我方没有查到”呢?他有可能事先知道对方会出什么样的伪证,然后一一查好吗?所以,相对于其他的诡辩伎俩,这两颗毒瘤一大特点就是“在辩论场的有限时间内,根本不可能被击破”。因此要求辩手在比赛中击破对手也就没有道理了。然而问题远不仅是这样。因为即使无法从道理上论证对方的错误,也可以通过语言技巧等方式压制对手,使对方无法基于定义或伪证获得利益。这就是有人提出的“如果水平真的比对手高出一头,自然可以如谢逊在王盘山上那样,任对手使出何种伎俩也可以应对自如。”从失利一方的辩手自身提高的角度讲,这种说法当然是有道理的。然而站在辩论赛整体发展的角度讲,我就要问第二个问题——2、应该

5、要求辩手在场上去和对方纠缠这两点吗?  辩论赛时间有限,因此有限的时间应该花在最有意义的地方。而辩论赛的意义——特别是辩论现实性辩题时——就在于向观众阐述“两个对立观点各自背后的道理”。使观众在40分钟之后,对这个问题的两种观点和道理都有更深的了解,这才是辩手应该在场上做的事情。而如果纠缠于这两点,有助于达成这个目标吗?显然不是。前面有网友举到一支队伍辩“成败论英雄”,试图通过定义达到“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英雄”。结果被对方在攻辩中击溃。且不说稍有水平的辩手会不会去做这种定义。即使对手真的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观众在看完比赛之后有什么收获吗?除了一句“XX辩论队真搞笑,居然敢这样

6、说,活该输掉比赛”之外,这场比赛的意义在哪里呢?如果要求辩手在场上去做无意义的事情,那么整个辩论赛的意义也就因此降低甚至丧失。而不要忘了,观众来看辩论赛是花了时间的,而这个时间他本来可以用来做其他事情——比如去看吴宗宪和蔡康永。那么当他把时间花在辩论赛上却没有从中得到收获的时候,他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这就是第三个问题——3、这两颗毒瘤伤害的是谁?  现在的辩手,对于上个世纪最后十年的辩论赛发展历史恐怕已经知之甚少了。如果去查看当时的讨论——特别是95-98年观众在网络、报纸、电台等媒体上对于辩论赛、辩手的看法评价就会发现,“不讲道理瞎扯蛋”是一个相当主流的评判。而究其原因,在

7、公开比赛中往往是“定义之争”和基于定义之争的“胡乱煽情而不是讲道理”、“人身攻击”等——用观众的话讲就是“那说的是人话吗?”而在校内比赛中,“伪造论据”则成为又一项重要原因。这一切的结果,是观众——或者说辩论圈外的人——对辩论赛、辩手越来越嗤之以鼻:你们不就是会吵架吗?信口雌黄、胡编乱造,再加上几句套话空话就在那里吵得不可开交。于是终于演变到辩论队的出去不敢说自己是辩手——否则要受人嘲讽;最佳辩手面试时不敢说自己打过辩论——否则HR可能立即把你拒之门外。少数宽厚一些的人也许会包容,但也会加上一句:“早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