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ID:8994615

大小:93.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4-14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_第1页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_第2页
资源描述: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以高度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强烈的节奏感、韵律美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抒发思想情感的文学体裁。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而古诗词中的名句更是广为流传的,出类拔萃的文学精华部分。从古至今能够广为流传的古诗词名句,是经过历史长河磨练的,经得起考验的,为人们所接受的文化的典范。它之所以经久不衰,不仅因为精练的语言,协调得押韵美,还因为它在材料的选择,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上也极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从内容和材料上分有叙事的,写景的,抒情的,明志的,说理的……从写作方法和技巧上分有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夸张写实……

2、分门别类,各具特色,不尽相同。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首诗歌就是一篇文章的大概。诵读古诗词名句,积累素材,作为古代文学的精华——古诗词名句。不仅语言经过了千锤百炼,而且也有华丽的辞藻和丰富的内容,有写景的、有记事的、有说理的等等。是学生语言积累的最好素材。有了丰富的积累才会有言可发,有情可抒。正所谓厚积才能博发。古诗词中的名句能够广泛传播,不仅是因为华丽、精练的辞藻,鲜明的思想,也是作者高超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这些直接影响着古诗词的魅力和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1、托物言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诗出自杜甫大约二十五岁“游齐赵”时写的《望岳

3、》。当时他襟怀浩荡,眼界空阔。身在岳麓而神至岳巅,写得有力如虎,遒劲峭拔。虽没有“登峰造极”而泰山的真形已尽落眼底矣。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2、写景状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此句对江南春色进行了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从中可以看出写景的文章要抓住事物的特点,恰当地进行选择,抓住鲜明的色彩,可对比,也可反衬,从而烘托出景色的美。3、借景抒情

4、环境描写是心情的写照,借助景物可以抒发情感,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是唐代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中的一句。陈子昂生活的武则天时代,总的来说是朝气蓬勃的,然"野无遗贤"从来就是假话。陈子昂第二逃命从军边塞时,和主将建安王武攸宜意见不和,满腔热情和满腹才华换来的只是无尽的压抑和孤独,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陈子昂登上了“古来征战几回人”的幽州台,百感交集,从而唱出了以上的千古绝响。4、叙事说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苏轼题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名句,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

5、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5、对比反衬出自唐代卢延让《苦吟》中的“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是说自己写诗时为选好一个字要思索很久,甚至捻断好几根胡须。写诗炼句之苦由此可见一斑。一个字与数茎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反衬得出

6、诗人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6、设疑留念“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创造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前抑后扬,对比交错,相映成趣除此之外,古诗词名句中隐含的写作方法还有很多。自题一首诗:惜情(新韵)红尘一遇忆千年,长在心间化玉莲。今世昔君终不见,多情回首也无言。我喜爱文学诗词,如果有共同爱好或者大家有兴趣可以加QQ1870978363,Q群345014975我们可以交流一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