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语名词词头词尾的发展之我见

关于汉语名词词头词尾的发展之我见

ID:8995108

大小:78.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4-14

关于汉语名词词头词尾的发展之我见_第1页
关于汉语名词词头词尾的发展之我见_第2页
关于汉语名词词头词尾的发展之我见_第3页
关于汉语名词词头词尾的发展之我见_第4页
关于汉语名词词头词尾的发展之我见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汉语名词词头词尾的发展之我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关于汉语名词词头词尾的发展之我见词头即前缀,词尾即后缀,一般均不表示什么含义,只起一定的补充音节的作用。有些词头、词尾的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讨论。汉语词缀研究的对象是汉语附加式构词。汉儒在注疏中已有所涉及。唐宋而下,尤其是清代,注释家们、语言学家们的研究渐次深入。《马氏文通》以降,杨树达、王力、吕叔湘等先生厥功甚伟。八十年代迄今,汉语词缀研究进展更快,不管是汉语词缀理论的认知还是具体词缀的辨析都有了可喜的成就。汉语名词词头词尾属于汉语词缀的一部分,对其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隶释》是洪适研究碑刻文字且主要是汉代碑刻文字的著作,从这本著作中可知,在汉代

2、,称谓上已有加“阿”的习俗,“刘兴阿兴”、“潘京阿京”、“仲东阿东”、“仲阿同”、“仲阿先”是在明前加阿字,“闾巷之妇,以阿挈其姓”是说在姓前加“阿”字(这一句话尤有意义:“闾巷之妇”是说平民百姓,甚至于文盲都在姓氏前加“阿”字,说明“阿”在当时是个十分普及的俗语词),“夏侯阿升”是说本名叫夏侯升,为了和前边的“北宫世平”语言上整齐,于是配上一个“阿”字变成了“夏侯阿升”。洪适对名词词头“阿”的认识是很明朗的。无独有偶,洪适之弟洪迈在《容斋三笔》中对“老”的叙说也为我们研究名词词头有所启发。东坡赋诗,有人姓名,多以老字足成句。如《寿州龙潭》云:“观鱼并

3、记老庄周”,《病不赴会》云:“空对亲舂老孟光”,《看潮》云:“犹似浮江老阿童”,《赠黄山人》云“说禅长笑老浮图”,《元长老衲裙》云“乞与佯狂老万回”``````是皆以为语助,非真谓其老也,大抵七言则于第五字用之,五言则于第三字用之。若其他错出,如“再说走老满”,“故人余老庞”,“老濞宫妆传父祖”,“便腹从人笑老韶”,“老可以为竹写真”,“不知老奘几时归”之类,皆随语势而然。白乐天“每被老元偷格律”,盖亦有自来矣。下面系统的来分析下名词词头词尾的发展。一、名词词头的发展概况(1)先秦时,有的名词带有词头“有”,此外还有“于”、“句(gōu),秦汉后名外不

4、用了。先秦时已出现了名词词尾“子”。(2)到了中古,一是系词“是”的广泛运用,名词作谓语的范围缩小;另一方面,名词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词头词尾上。汉代产生了词头“阿”、“老”,中古时应用范围扩大;六朝以后产生了新词尾“儿”和“头”。(3)近代产生了名词和代词的词尾“们(每)”。唐代以前,汉语的名词和代词没有数的区别,从唐代开始,名词和代词出现了表复数的词尾。二、名词词头举例分析1、名词词头“有”(1)经常加在国名、地名、部落名前面:如“有虞氏”、“有熊氏”、“有巢氏”等,《尚书》中有很多的例子:何忧驩兜,何迁乎有苗?《皋陶谟》有夏多罪,天命殛之。《汤誓》l

5、殷既坠厥命,我有周既受。《君奭》l有殷受天命唯有历年。《召告》l发彼有的。《诗经•小雅•宾之初筵》l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论语•为政》l孔甲扰于有帝。《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并不能说所有的名词都可以加“有”,但是有个别名词总是和“有”粘合在一起:如“众”:今尔有众。《汤誓》乃正厥位,缓爰有众。《盘庚》2、名词词头“阿”⑴、词头“阿”最初用作疑问代词“谁”的词头,“阿谁”可能是从《诗经》中的“伊谁”变来的:l有皇上帝,伊谁云憎?《诗经•小雅•正月》l伊谁云从,惟暴之云。《诗经•小雅•何人斯》汉代以后,“伊谁”变成了“阿谁”:l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乐府

6、•十五从军证》l向者之论,阿谁为失。《三国志•蜀•庞统传》⑵、以后“阿”用途渐大,人名前面开始加“阿”,主要是小名前:《汉武故事》中有“阿娇”,但该书年代不可靠。但曹操小字“阿瞒”,刘禅小字“阿斗”。(涂宗涛考证应为“阿升”。)其他例子:l见阿恭,知元规非假。《世说新语•雅量》⑶、阿可用于亲属称谓前:l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木兰词》l孝琬呼阿叔,帝怒曰:谁是尔叔。《北史•河间王孝琬传》(清皇室中有阿哥)⑷、阿可用在人称代词前:l阿你酒能昏乱。王敷《茶酒论》l登阿侬孔雀楼。《异苑•鬼仙歌》阿连才悟如此。《南史•谢灵运传》⑸、现在北京话里“阿”字少见,

7、只有受方言影响的“阿姨”、“阿婆”等少数几个。粤方言中“阿”还可以用在姓氏和排行前:“阿王”、“阿刘”、“阿三”。3、名词词头“老”⑴、词头“老”来源于形容词“老”,最初是表示年老或年长的意思,后来由这种形容词逐渐虚化为词头。词头“老”字可用于人或动物两个方面。这两种“老”都是在唐代产生的。某些称谓名词前加词头“老”,如“老姊”、“老兄”,也见于唐代的史料。先秦秦汉时期的“老”,还有实义,不是词头:齐宣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世纪•孟荀列传》l老妇必唾其面。《战国策•赵策》唐代的例子,已经没有实词意义,是词头:l大丈夫岂能以老姊求名。《晋书•郭奕传》(

8、唐时作品)(称谓前)l每被老元偷格律。白居易《戏赠元九》(姓氏前)l汝也是老鼠吃盐。《景德传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