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契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丰富和发展

冯契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丰富和发展

ID:8996327

大小:15.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4-14

冯契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丰富和发展_第1页
冯契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丰富和发展_第2页
冯契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丰富和发展_第3页
冯契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丰富和发展_第4页
资源描述:

《冯契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丰富和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冯契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丰富和发展来源:北斗论文网http://www.bdlww.com/  关键词:冯契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丰富 发展  摘要:冯契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丰富和发展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将狭义认识论理解为广义认识论,将智慈作为认识论追求的重要目标;概括形成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新范畴;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某些命翅的合理性作了辫护。  冯契之所以能成为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主要是因为他在实戏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对认识论问题做了开拓性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一、将狭义认识

2、论理解为广义认识论,将智慧作为认识论追求的重要目标学术界长期流行这样一种观点:中国古代哲学着重讲怎样做人,认识论不发达;拉长于探讨伦理问题,忽视逻挥。换言之,中国古代哲学停留在常识性的人生伦理的感性把握上,缺乏理性的沉思。这一观点长期地、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中国传统哲学的认识,访碍了人们对中国哲学的研究。冯契从中国古代哲学的实际出发,以广义认识论为理论根据,论证了中国古代哲学蕴含了丰富的认识论,驳倒了上述流行观点。在他看来,以辫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来审视哲学史,就会发现哲学史提出的认识论问题大体有四个:感觉能否给予客观实在

3、?理论思维能否达到科学真理?逻辉思维能否把握具体真理?理想人格或自由人格如何培养?这里既涉及具体经验的形下知识,又涉及超越具体经验的形上智慧。但欧洲近代以来以实证论为代表的科学主义思潮对认识论作了狭义的理解,在它们看来,前两个问题是认识论应探讨的问题,是有意义的;而后两个问题是认识论不探讨的形而上学问题,是无意义的。以狭义的认识论观点来看,的确会觉得认识论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不占重要地位。冯契不赞成对认识论作狭义的理解,主张对认识论作广义的理解。  最后,疑问作为认识论的初始范畴,推动认识过程的展开。冯契认为,疑问是认识的

4、起点,认识起源于疑问,即起源于主体意识到了主、客观之间的矛盾,主、客观的矛盾使人惊诧、焦虑,促使人们去探索、解答。在冯契看来,疑问对认识活动的推动作用大致体现为:人们产生疑问后,通过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去解答;由于个人的主、客观条件的差异,个人的实践活动也会存在差异,这导致他们对同一疑问提出了不同的意见;通过不同意见的争论、观点的斗争,形成比较一致的认识;最后是运用逻辑证明和实践检验,确定对疑问一致认识的真伪。至此,疑问得到了解答,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也就完结了。但旧的疑问得到解答后,新的疑问又随之而来。因为主、客观之间的

5、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决定了人们头脑中疑问常驻。三、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题的合理性作了辩护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诞生于一个多世纪前,由于社会实践条件的限制,它的某些命题没有得到充分的论证,其合理性受到了怀疑论、不可知论的责难。冯契站在实践唯物主义立场上,利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所取得的最新成就,对“感觉能够给予客观实在”、“感性认识能够向理性认识飞跃”、“理论思维能够把握科学真理”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命题的合理性作了精彩的辫护,丰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这里只就冯契对“感觉能够给予客观实在”命题的合理性的辩护

6、作一点追忆。  感觉论的核心是“感觉能否给予客观实在”即感觉能否提供所感受的客观对象的性质这样一个问题。古代的朴素唯物论者墨子等人对这个问题作了肯定的回答,认为对象的存在与否是依据人们的经验来判断的,感觉到的就存在,没有感觉到的就不存在。但仔细思考便不难发现人们的感觉经验中有幻觉、梦觉、错觉和假象,因而对感觉绝对的无条件的信赖是不恰当的。正因为如此,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荀子等人和古希腊的怀疑论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感觉的可靠性提出过质疑。洛克从实在论的立场出发,肯定感觉能够给予客观实在,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觉经验中来的。他

7、认为观念的来源有感觉经验和反省经验两种。无论是第一性质的现念还是第二性质的观念都是外部事物作用于感官的结果。换言之,感觉的内容和感觉的对象之间的关系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那么,结果与原因是否相似?结果是否由原因引起的呢?洛克的回答是:第一性质的现念与对应的物体相似,这些性质的原型确实存在于对象之中;而第二性质的现念不与物体的性质相似,这些性质的现念没有原型存在于对象中,它只是物体借第一性质产生的一种能力。贝克莱对洛克的唯物主义感觉论提出了种种贵难:其一,感觉和感觉对象是两个不同的项,而对象是在感觉之外的,怎么能比较二者是

8、否相似呢?针对洛克的两种性质理论的缺陷,他强调不仅颜色、声音、滋味等第二性质不是对象的幕本,而且广延、大小、坚硬等第一性质也不是对象的幕本。因为这两种性质是密切相联系的,既然第二性质存在于心灵中,那么第一性质也存在于心灵中。因此,“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休谈以及后来的马赫主义者,逻样实证主义者都认为除了感知之外,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