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智仁波切《自我教言》

华智仁波切《自我教言》

ID:9002094

大小:50.05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4-14

华智仁波切《自我教言》_第1页
华智仁波切《自我教言》_第2页
华智仁波切《自我教言》_第3页
华智仁波切《自我教言》_第4页
华智仁波切《自我教言》_第5页
资源描述:

《华智仁波切《自我教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观音菩萨化身“乞丐”的20句座右铭——华智仁波切《自我教言》  索达吉堪布译释一、释题:  这篇《自我教言》是华智仁波切写给自己的教诫。世人尚有自我批评、自我监督等来观察自己的过失以完美自己,出世间的修行人更应如此。但佛法好象在有些人手里却变成了单纯调伏他人的工具,这是不应理的。己尚未调伏,何以化他。所以我们应象华智仁波切一样时时处处向内观察自己的身语意三门。 二、造颂者:  华智仁波切是《大圆满前行引导文》的作者,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也是寂天菩萨的化身,他的传记很丰富。这里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有一次他以乞丐的形象去过炉霍的多芒

2、寺,看到了很多的苦行者,他赞叹说:"真正的教法和证法在这个寺院里还存在!太让人高兴了。"晚上,他到一个叫赤诚达吉的喇嘛屋里说:"我能不能在您这里过夜?"赤诚达吉看他很寒苦,就收留了他,赤诚达吉问他:"你知不知道华智仁波切?""只是听说过。""我很想拜见华智仁波切,特别敬佩他,一看他的书就很生信心,已经去石渠他的寺院里两次了,但都没见到。你看过《大圆满前行》吗?""只是听说过,但没看过。""那你就看看这个法本,确实太好了,你以后最好能好好照此修持。""我不太懂,您能不能给我讲一遍?""可以,大概的意思我讲得来。"于是,赤诚达吉就讲

3、了前面的一部分。第二天早上,华智仁波切起床较晚,赤诚达吉说:"作为一个出家人,你怎能睡懒觉呢?应该早一点起床才是。"后来,赤诚达吉听说华智仁波切去了道孚的玉科地区弘法,就特意赶去拜见。华智仁波切看见他时,说:"我的上师来了,他是一个很好的喇嘛。"边说边恭敬地下了法座,赤诚达吉这时才明白那天晚上的乞丐是谁,很难为情地哭了。华智仁波切在果罗、玉树等很多地方都以乞丐的形象显现,度化宏法。不管他的什么教言,都有不可思议的吸引力。康区几乎每一个人都能讲出好些关于他的故事。 三、释论:1、切莫遗忘有三种:莫忘恩重善知识,莫忘大慈大悲佛,莫忘

4、正念与正知。时时刻刻中无论如何不能忘记的有三种:一是莫忘恩重善知识。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说,凡是对自己灌顶、传讲显密教法乃至得一句佛语的上师,都是恩重如山,恩深似海。《大圆满前行》中有说:"善知识的恩德比佛的恩德还大。"因若上师未开示,我们凡夫不会懂得教理。  二是莫忘大慈大悲佛,佛陀对每一个众生都具有无比的慈悲心,《楞严经》云:"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如果佛陀没有出世转法轮,那不知我们还将轮回到何时?大家最好能每天按《释迦牟尼佛修法》仪轨修一遍,称诵圣号及心咒。依凭这个殊胜仪轨可以极大地增上我们对佛陀的虔敬之心。外出时

5、也不能离开自己常供的佛像,尽量地供养。供佛所感功德很大,象历史上阿育王以因地捧沙供佛之小小因,报以来世帝王之果。所以,作为一个佛教徒切莫忘记慈悲的佛陀。  三是莫忘正念与正知。作一个佛弟子,必须有正知正念,所谓正念即经常忆念修持善法--我不同于世间人,我的身要行持佛法,我的口要宣讲佛法,我的意要如理而作,我要把分别念转为不念有漏之法而念三世诸佛所宣讲的大小显密各乘之法--13/13每时每刻地忆念。所谓正知即每时每刻观察自己,身之所作所为是否如法,语之言说是不是自利利他等等。如果没有正知正念,就会如《入菩萨行》中所说的"法水不注于

6、漏器"一样,将功德全漏光了。 2、恒需忆念有三种:恒念传戒之上师, 恒念示道之佛法,恒念律仪与誓言。"恒念传戒之上师",戒包括皈依戒、小乘别解脱戒、大乘菩萨戒及密乘三昧耶戒。凡对自己传授过其中任何一戒的上师,我们都应恒时忆念。因为,般若是成佛的根本,然般若智由定生,定由戒生,所以,他们其实已传给了我们佛陀慧命的命根。《遗教经》中世尊趋入涅槃时,阿难垂泪请问"世尊涅槃后以谁为师",世尊嘱以"以戒为师",可见我们佛门弟子当视戒如佛,因此自己的传戒上师对自己恩德浩大,每日至少也要忆念三次。  "恒念示道之佛法",即时时忆念开显解脱道之

7、佛法。世尊为度化沉溺轮回的有情,宣说了八万四千法蕴,如果没有这些甘露妙法,愚痴无明的众生将一直沉溺在轮回中,无有出期。经论是不会生气的上师,它可以时时刻刻引导我们解脱迷惑之网。佛法的每个字都贵如珍宝,其意义之深妙难以言说,佛在经中也说过:将来末法时期,我将以文字形相来渡化众生。佛法能断除众生的无明,斩断烦恼、痛苦之根,是故当恒念示道之佛法,以佛的无穷力量来指导自己、鞭策自己,直至解脱。  "恒念律仪与誓言","律仪与誓言"即戒律威仪及誓言,总摄了大小显密乘的所有戒。龙树菩萨说过,律仪是成佛的根本。是成就一切的大地。戒律能规范人的

8、身心行为,使修行人时时与法相应,保证修道的顺缘。再则,从他人角度讲,身无威仪则不能令相应根基的人对三宝生起信心,语不如法如律则不能令人对法生起信心,意不如理则容易挠乱他人。故常忆念律仪誓言是自利利他之真实修行。 3、恒时应具有三种:身体恒时应有心,床第恒时应有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