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岭解说词三-盛世佛音

大秦岭解说词三-盛世佛音

ID:9006219

大小:3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4-14

大秦岭解说词三-盛世佛音_第1页
大秦岭解说词三-盛世佛音_第2页
大秦岭解说词三-盛世佛音_第3页
大秦岭解说词三-盛世佛音_第4页
资源描述:

《大秦岭解说词三-盛世佛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大秦岭解说词三—盛世佛音在蓝田县秦岭深处,有一条静谧幽深的山谷,名叫辋川。远在14  00多年前的唐代,辋川就是水波含翠,山林相映的地方,盛唐大诗人  王维晚年也就是在这里忘情山水,吟诗作画的。在他那首流传了上千  年至今毫无褪色的《山居秋暝》中,王维是这样描述秦岭山水的:空  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  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的母亲是一位对佛教有着虔诚态度的人。就是因为曾经梦见  了印度一位著名居士维摩诘,于是便给刚出生的儿子取字号摩诘。  就在长大成人的王维官至尚书右丞,

2、万人垂涎的仕途前景一片光  明之际,这位名震诗坛的大诗人却辞官远去,沉醉于秦岭的山光水色  之中,每日里悠闲自得的王维谈禅赋诗,礼佛作画,过起了超然尘世  的隐居生活。  王维一生曾四次出家隐居,其中就有三次选择了秦岭。做尚书右  丞的时候,他甚至还在家里供养着僧侣,为的就是与他们说佛谈禅,  探讨佛教真谛。有人记述王维当时生活时说,“平日茹素,不着彩衣,  居室当中,只有茶铛、药臼、经案、绳床,此外一无所有,完全过着  禅僧一般的生活。”  这时的王维,以松林明月作伴,与湖光山色为友,终日里赋诗作  画。秦岭山中那宁静优美的自然

3、景色,陶冶着他的性情,这一阶段,  王维的诗歌创作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至高境界。  公元八世纪中后期的盛唐,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巨星荟萃并且交  相辉映的时期。就在王维沉迷于秦岭山水,将自己塑造成一位超然尘  世的诗佛形象的时候,潇洒飘逸的一代诗仙李白正在盛唐大地上四处  放歌游走;悲天悯人的诗圣杜甫也沿着秦岭山路踽踽西行,朝着他诗  歌创作的巅峰而去。大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画家吴道子、阎立本,  此时也在用他们千古不朽的笔墨,共同塑造着大唐盛世空前绝后的艺  术精神。  佛教是在大唐帝国立国五百多年前的东汉时期来到中国的。  1

4、600多年前就坐落在这里的寺院——草堂寺,寺院虽小,气度不  凡,因为这里安葬的是中国佛教文化的巨人: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生活在公元四世纪,原籍天竺,生于西域古龟兹国。鸠  摩罗什七岁出家,二十岁受戒,三十岁开始讲经,渊博的学识与声名  很快就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原。  鸠摩罗什来到长安的那年51岁,这时的长安虽已成为后秦都城。  但后秦皇帝姚兴对鸠摩罗什的崇敬与前朝皇帝相比并没有丝毫改  变。姚兴专为鸠摩罗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立经书翻译场院,  并派僧侣三千,协助鸠摩罗什工作。  就这样,费尽心血与智慧的鸠摩罗什在秦岭

5、四季弥漫的山岚雾霭  之中,十二年间由一盏青灯相伴,翻译佛经94部,共425卷,总计300  多万字。  可以说,是鸠摩罗什的贡献让晦涩深奥的佛教教义,以通俗易懂  的方式和浸润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语言文字,走向了中国社会,接  近了普通民众。  就在鸠摩罗什圆寂200年后的公元618年,大唐帝国的建立使得经  历四百年分裂与战乱的中国,再一次迎来了和平统一的曙光。八年后,  一位旷世奇才,从唐高祖李渊手中接过皇帝的权杖,登上了大唐皇帝  宝座。  这个人,就是唐代历史上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从此,一个纵横四海,令后人无限

6、仰慕的大唐帝国,气宇轩昂地  登上了公元七世纪的世界舞台。  唐帝国的强盛崛起,自然震撼与吸引了各国统治者的目光。邻近  中国的日本、朝鲜等国,纷纷派遣留学生来到长安。据记载,当时仅  日本官方派出的遣唐使就多达数万人。在这些人当中,对唐朝政治、  法律以及经济感兴趣的不在少数,而原本来自西域居然又被高度融合  与发展的佛教文化,更是得到人们的推崇与赞服。  盛唐之时,中国和日本之间佛教文化的交流达到高峰,而走在这  条文明传播之路上的先驱当属和尚鉴真。  为了弘扬佛法,鉴真前后六次越海东渡,无情的海浪一次又一次  地使鉴真的雄心

7、壮志遭受挫折,就在第五次东渡过程中,鉴真因染病  而导致双目失明,但留存在鉴真心中的弘法信念并没有因此泯灭,终  于,在公元753年,历尽艰辛,第六次东渡的鉴真第一次踏上了日本  国土,实现了多年的宏愿。这一年,他66岁。  鉴真和尚受到了世界的赞许,他的顽强东渡无疑是大唐第一人,  但是从大唐佛教源头的角度来说,鉴真的前面还有先行者,就在他踏  上日本国土126年之前,一位唐代僧人已经走上了西行取经的漫漫长  路。  长安城内,始建于公元652年的佛塔名叫大雁塔。与其他佛塔不  同,唐高宗李治建造大雁塔的目的,除了供奉玄奘从印度

8、带回的佛像、  舍利和佛教经典之外,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以大雁塔庞大而华丽的身  躯向前来长安朝拜、进贡的各国使臣展示大唐帝国的国威。  玄奘和尚是在贞观二年,即公元627年,起身前往印度的。  踏上西行之路的玄奘27岁,这位日后终于名震中外的翻译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