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危机和社会风气才是腐败的最大根源

信仰危机和社会风气才是腐败的最大根源

ID:9007058

大小:3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4-14

信仰危机和社会风气才是腐败的最大根源_第1页
信仰危机和社会风气才是腐败的最大根源_第2页
信仰危机和社会风气才是腐败的最大根源_第3页
信仰危机和社会风气才是腐败的最大根源_第4页
资源描述:

《信仰危机和社会风气才是腐败的最大根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信仰危机和社会风气才是腐败的最大根源一  在反腐问题上,目前有两种常见的思路。一种思路是寄希望于政治手段,抓出一个个贪官,造成一连串震慑,使人们不敢贪、不再贪。另一种思路是寄望于建立民主体制,引进多党竞争,开放新闻自由,通过分权制衡来反腐。  这两种思路各有自身的合理性,但很难说就找到了反腐败的治本之策。  首先看第一种思路,它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法家治理思维的现代翻版。这种思维方式相信严刑峻罚,其有效运作的前提是中央集权。虽然在短期内有一定效果,但不能促进体制外下情上达的道路畅通,无法建立体制内自我约束的良性机制。从长远看,法家式治理无益于形成开放、透明、健全的权力系统,而是相反,容易导致

2、专制、集权甚至极权,后者恰恰被公认为腐败的重要制度根源。更重要的是,法家式治理的人性论基础是性恶论,把人民当成小人来防范,把官员当成奴隶来管制,无助于确立人民的独立人格,无益于培养官员的主体意识。按照它的逻辑,人们因为害怕才不贪不腐,一旦不怕则必贪必腐。然而,一套以人与人相互监控构成的体制,也容易因为人与人相互勾结而归于无效;一套以人与人互不信任为基础的制度,也必因为人与人相互猜忌而走向瓦解。以严刑峻罚为主要特点的治理思维,之所以长期受到儒家的抨击,正是由于上述诸多原因,中国过去几千年的历史已经证明法家式反腐行不通。  第二种思路实际上是民主反腐思路。这种思路,就其倡导权力的公开化、透明化

3、而言,无疑有极大的合理性和诱惑力,所以它在今天非常流行。然而,这套治理思路的局限性也是极其严重的。首先,一些学者的研究已经证明,在全世界范围内,政治民主化与腐败程度并无明确的反比关系。恰恰相反,不少政治大幅民主化的国家,腐败程度不但没降低,反而继续盛行,只是表现形式有所不同罢了。其次,我曾在有关论著中指出,以分权制衡、多党竞争为特色的西方民主体制并不完全符合中国文化的习性,因为它无助于在中国文化土壤中迅速确立有效的权威,产生巨大的社会凝聚力,因而也未必能在短期内形成抑制腐败的有效机制。再者,以多党竞争、三权分立、议会民主等为特色的西方民主制度在短期内并不存在实现的可能性,其可行性在中国已受

4、普遍怀疑。要解决当下中国的腐败问题,我们总不能永远望梅止渴,用本来不切实际的幻想作解药。  因此,我认为,上述两种相反的治理思路——一个主张集权,一个主张分权——虽然各有自身的理论依据,但均不是在中国文化中治理腐败的治本之策。什么是中国文化中治理腐败比较根本的政策方向呢?  我认为从儒家思想看,有两个值得我们深思的方向——:  二  第一、导致今天腐败的主要根源之一是国家官员总体性的信仰失落。我们必须认识到,国家官员作为这个社会的治理群体,他们的整体精神面貌极大地决定了国家官僚机构能否良好运作;如果官员群体的精神世界不健全,即使再好的制度也无法正常运转,还谈什么制度设计、体制改革,因此不能

5、寄望用制度来解决一切,以为民主可根除腐败。从反腐的角度看,即使再好的制度,也不是没有漏洞可钻;即使再严密的法网,也难以抵挡大面积的群体性腐败。  诚然,一套健全的制度,可以有效防范许多人的腐败堕落;但是只有官员自身有了坚定的信仰,才能真正从内心深处杜绝腐败,成为反腐最强大的动力。事实上,今天许多官员腐败堕落的重要根源之一,恰因为他们没有崇尚的精神追求,所以自然地会在金钱、财富和女色等方面寻找满足,因为他们无法想像在财富和情色之外,世界上还有什么让他们感到刺激、兴奋的东西。另一方面,一个人权位越高,越是需要坚定的信仰。因为位高权重必然伴随更多的诱惑、更大的挑战,对内在品质的要求也更高。尽管不

6、能指望所有官员都有坚定的信仰、高尚的情操,但至少整个官场的潮流不应当由没有坚定信仰和高尚情操的人主导。  换个角度说,今天中国官员总体性的信仰缺失,也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决定着整个改革的未来成败。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孟子•梁惠王上》)所谓“恒心”,包含精神上的追求和信仰。古人之所以举贤良方正、选贤与能,正因为深刻地认识到国家官员群体(士大夫阶层)对全社会的决定性影响。如果士阶层失去了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变成了物质的奴隶,那么他们作为国家的领头羊也必然会把整个社会拖入绝望的深渊。因此,今天我们必须严肃面对国家官员的信仰失落问题,找到重建信仰的真正出路。我们不能再靠

7、“皇帝的新装”过日子,对于严峻而迫切的现实问题视而不见、置若罔闻。  应当承认,过去三十多年来,执政党在告别过去激进、浪漫的革命信仰的同时,也一直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着大刀阔斧的改革,可以说我党在理论改革方面的探索从未中断。但是,这些改革之所以并未解决日益严重的信仰危机,主要是因为未能找到个体信仰的真正落脚点。我们必须认识到,信仰的对象只有建立在超越感性需要的、非功利性的超验目标之上,才能真正牢固。国家需要、民族利益、经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