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与儒家实学精神

实事求是与儒家实学精神

ID:9016448

大小:2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4-15

实事求是与儒家实学精神_第1页
实事求是与儒家实学精神_第2页
实事求是与儒家实学精神_第3页
实事求是与儒家实学精神_第4页
资源描述:

《实事求是与儒家实学精神》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实事求是与儒家实学精神朱昕旻[摘要]: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在同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的斗争中,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原理逐渐形成的重要思想路线。“实事求是”这一命题原本是儒家实用理性思维方式的经典表述,是中国儒学传统实学精神的体现。毛泽东在对中国优秀文化传统进行批判性的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经验作出了理论概括,为实事求是这一命题注入了时代的与历史的崭新含义。这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批判性的继承与发展,对于我们如何处理传统文化精神、最新科学技术、中国具体国情的关系更具有普遍深远的意义。[关键词]:实事求是实学精神传统创新实事求

2、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在同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的斗争中,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原理逐渐形成的重要思想路线,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经验作出的理论概括,同时也是他对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批判性继承与发展。“实事求是”这一命题原本是儒家实用理性思维方式的经典表述。从历史上考查,班固的《汉书》为河间献王刘间做转,称颂他“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唐人颜师古把它注释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其后乾嘉汉学训释经义,更强调“事实求实,不主一家”。而清末曾国藩提出的“夫所谓是者非物乎?是者,非理乎?”则强调了“实事求是”中实用理性成份。毛泽东博览古籍,对中国传

3、统思想的许多流派都有所涉猎,但是影响最深的应推传统儒家学说。而儒家的实学精神,特别是其家乡特有的湖湘文化中的实学精神对于实事求是思想更是起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湖湘文化源于北宋末年。胡安国、胡宏父子创建书院,开创其学统之先河。继而朱熹、张栻会讲于岳麓,更是为其奠定了基础。湖湘学派以岳麓书院为中心,在其长期发展中逐渐培养了自己的独特学风,一是程朱理学,二便是提倡实学。其举创始人之一的张栻,在认识论上一直主张“行得便见得”、“士君子之学,不过一实字”的经世致用之学。他的学说虽然没有朱熹那么深远的影响,但在湖湘学派中却早早的抹一层重视实学的色彩。朱张之后,对湖湘学派影

4、响最深的莫过于明末清初的王夫之。王夫之继承了传统理学思想,又吸取了东林学派“学为世用”的精神,对理学作了批判性的总结,建立了“理依与气”、“气体道勇”、“知行相资”的哲学体系。突出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其思想体系已经超越了宋明理学,而成为近代启蒙思想的重要源泉。毛泽东进入湖南四师和一师后,通过其老师杨昌济的指引广泛的接受了以王夫之为代表的湖湘求实学风的熏陶。1914年6月,刘人熙等发起成立“舟山学社”。青年毛泽东曾多次与蔡和森、萧子昇前去聆听学术报告。在清朝末年,湖湘文化又出现两次思潮。首先是魏源高举的“师夷长技”。魏源早年就读于岳麓书院,好经世致用之学。他主张

5、关心社会现实,提出“贯经术、政治、文章于一”的思想和“已经术为治本”的方针。鸦片战争后,魏源开始提倡向西方学习,将经世的重点转向于“师夷长技”。其后便是儒学治军的曾国藩。曾国藩早年也求学于岳麓书院,他提出“理学经世派”,力求在理学唯心主义的外衣下发挥实事求是的精神。后期他又成为洋务运动的创起人之一,使“师夷长技”从理论变成一种实践,迈出了中国历史上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这两次思潮,引起了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的巨大震荡,打开通向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的闸门,在湖南学子中,影响更为深广。毛泽东在《讲堂录》中就记下不少曾国藩的格言“不说大话,不骛虚名,不行驾空之事,不谈过高

6、之理”表达了其对曾氏所务实精神的赞同。毛泽东还在与友人的书信中自称“独服曾文正”①而其所特为赞服的正是曾氏所标举的“实事求是”精神。除了湖湘文化以外,首倡“经世致用”之新风的顾炎武,也对毛泽东产生过重大影响。顾炎武与王舟山同为明末遗老,力倡“经世致用”的学风。他提倡系统的取得直接和间接两方面的经验,同时重视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归纳和比较的方法,提出“疑义”和“独见”;结合历史的方法,详其源流,然后验之于事物,更新认识。毛泽东早年便阅读过顾炎武的《日知录》,对其“经世致用”之学有粗浅了解,而且常引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与人互勉。后来他在湖南四师、一师求学时的

7、《讲堂录》中就摘抄了《〈日知录序〉言》,其中对顾炎武实地考察、“足一半天下”、“究源探本,讨论其所以然”的治学态度衷心钦佩。在其1917年撰写《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更是标榜顾炎武为文武兼备、三育并重的师表之一,备加称颂。“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而。”“游之益大哉!登祝融之峰,一览众山小;泛黄渤之海,启瞬江湖失;马迁览潇湘,泛西湖,历昆仑,周览名山大川,而其襟怀乃益广。”②正是在这种实学精神的鼓舞下,年青时代的毛泽东多次利用寒暑假,到各地进行社会调查,了解民情、风俗、历史地理情况,然后把感受写成通讯,发表在《通俗日报》上

8、。毛泽东谈论起这种“游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