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办法讲求的就是素质教育

孔子办法讲求的就是素质教育

ID:9022332

大小:3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4-15

孔子办法讲求的就是素质教育_第1页
孔子办法讲求的就是素质教育_第2页
孔子办法讲求的就是素质教育_第3页
孔子办法讲求的就是素质教育_第4页
资源描述:

《孔子办法讲求的就是素质教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孔子办法讲求的就是素质教育一般人都认为传统教育就是死读书的代名词,应该彻底否定。其实不然,传统教育的开山祖师孔子就是最反对死读书,主张学以致用的。也就是说:孔子办学讲求的就是素质教育。一、品德教育    孔子在教学活动中,总是把品德教育摆在首位。并以此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和考核的依据。孔子总结“三代”文化传统,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了“礼”和“仁”为品德教育的核心。他以礼、乐、诗、书为主要教材,把礼放在首位。他的弟子说:“孔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孔子把礼作为学生的行为准则。他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雍也》他要学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2、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培养人的过程。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堪称大师。在那个年代,那种条件下,孔子办教育,应该是成功的。究其成功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他重视思想品德的教育。孔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三点值得我们借鉴。第一,注重身体力行,从一言一行做起。即所谓:“为仁由己”。《颜渊》如孔子讲“仁”,对一般的人,他要求不放纵自己的欲望,即“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对高一层次的人要求则是要为大多数人做贡献。即“养民也惠,使民也义”。《公冶长》“博施于民,能济众”。《雍也》用我们今天的话讲:对普通老百姓,能遵

3、纪守法,搞好本职工作,为社会多做贡献;而对于领导干部,则要求他们给广大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增加他们的收入,使他们都富起来。第二,要求学生言行一致。他教育学生说:“君子耻于言,而过其行”。《里仁》第三,孔子教育学生要知错能改。他讲:“过则勿惮政”,《子罕》“过而不改,是谓过”。 二、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孔子十分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他反复强调:“不患人之己知,患其不能也”。《宪向》“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孔子培养学生的能力,是通过不懈的努力,使其获得知识的迁移能力。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卫灵公》孔

4、子在教学中的“一”,是具有迁移的,能创造知识的,含金量很高的知识;这个“一”又具有普遍性、典型性的知识;这个“一”是经典、是公式、是定律。孔子在教学中,紧紧抓住这个“一”讲深、讲透,从而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举一反三。    孔子培养学生能力的事例很多,最集中地表现在他对学生学诗的要求中,他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阳贷》即通过学诗可以培养引譬能力,观察能力,交际能力,议政能力。总之,不学,使“无以言”,表达能力。他还进一步指出:“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子路》那是一种未获得能力的表现,即使学得再多,也毫无用处

5、。孔子既反对不学无术,又反对死记硬背,他要求以培养能力为主要目标。三、启发教育    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并实施启发教育的人,比苏格拉底早了近一个世纪。孔子启发教育的原则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述而》按朱熹的解释,“愤”是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即学生经过学习思考,想弄懂而未完全懂。“悱”是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发”就是达其辞。只有当学生的思维处在上述情况时,也就是记忆理解的最佳时刻,孔子才加以启发诱导。孔子的启发教育,不是教师的“启”学生的“发”,而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双边活动。如孔子和子夏谈贫富问题时,子夏提出:“贫而无滔,富而不骄”,孔子则进一步指出

6、:“贫而乐,富而好礼”。《学而》孔子的启发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故他的学生颜渊说:“仰之弥高,站之弥坚,瞻之在前,勿焉在后,夫子循循焉善诱人”。《子罕》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作导师,而不是做家长。那种道貌岸然,高高在上,摆出一幅圣人的姿态,只能令学生望而生畏,压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学记》对先秦教育家的启发式教育,进行了理论性概括。书中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易则易,开而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将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学生学习轻松愉快,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才是启发教育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7、四、因材施教    孔子近乎完美地实行“因材施教”,其基础就是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他认识到“知人”的重要,因此他十分重视“知”学生,认真分析学生个性,甚至只用一个字即可准确地概括,足见其备学生之细致认真。这样,充分了解学生之“材”,才能因其“材”而施教。如果缺乏了这个必备的前提,何谈“因材施教”呢?  现代教育,从理论上早已接受了这种观点,但在实践中几乎都把备课看做是备教材、备教案,甚少是备学生,不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别,千篇一律地灌输知识,至于哪些学生能接受,哪些学生不能接受,学生接受多少,很多教师不去考虑

8、。  那么,如何“备学生”呢?  孔子的方法大致有二:  第一,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