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切口的分类及感染诊断标准

手术切口的分类及感染诊断标准

ID:9034676

大小:26.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4-15

手术切口的分类及感染诊断标准_第1页
手术切口的分类及感染诊断标准_第2页
资源描述:

《手术切口的分类及感染诊断标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手术切口的分类及感染诊断标准一:切口分类1Ⅰ类切口为无菌切口,指局部感染、非外伤性的、未进入空腔脏器(胃肠、胆道、呼吸道等)的切口,如甲状腺切除术、开颅术及闭合性骨折切开复位术等。2Ⅱ类切口为可能污染切口,包括:⑴某些脏器手术的切口可能受到污染,如阑尾、胃、肾、肺、子宫切除术等;⑵手术区域皮肤不易彻底灭菌(如阴囊、会阴部手术);⑶新近愈合的切口需要再次切开手术,如腹部手术出现并发症再次剖腹的切口(如脾切除术后大出血需再次腹探查止血等);⑷伤口6小时内经清创初期缝合的切口。3Ⅲ类切口为污染切口,包括:⑴切口直接暴露于

2、感染区中或邻近感染区,如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手术、阑尾穿孔手术、结核性脓肿或窦道切除缝合的切口等;⑵与口腔相通的手术,如唇裂、腭裂手术等;⑶某些腹内明显感染的手术,如胆囊积脓、肠绞窄坏死等手术。在个别病例中,切口分类有困难时,一般可定为下一类,即不能确定为Ⅰ类者可定为Ⅱ类;不能定为Ⅱ类者可定为Ⅲ类。二切口愈合等级1甲级以“甲”字表示,指愈合优良,无不良反应的初期愈合。2乙级以“乙”字表示,指愈合欠佳,即切口有缺点,但未化脓的愈合,旭缝线感染(针孔脓点)、红肿、硬结(超过一般反应者)、血肿、积脓、皮肤坏死、脂肪液化、

3、切口破裂等。为了统计缺点的性质,可在“乙”字后面加括号注明具体情况,如“乙(血肿)”.3丙级以”丙“字表示,切口化脓,并因化脓需将切口敞开或切开引流者。三手术部位感染诊断标准中华医院发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我国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中关于手术部位感染的诊断标准如下:1表浅手术切口感染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或位于筋膜层上的肌肉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天内。⑴临床诊断:符合上述界定,并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①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②临床医生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⑵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说

4、明:①创口包括外科手术切口和意外伤害所致伤口。为避免概念上的混乱,不用“创口感染”一词;②切口缝合针眼处有炎症和少许分泌物不属于切口感染;③切口脂肪液化,液体清亮者也不属于切口感染。2深部手术切口感染是指无植入物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工血管、机械心脏、人工关节等)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且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⑴临床诊断:符合上述界定,并且有下列情况之一者:①从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脓液(感染性手术后引流除外);②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生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有体温于38

5、℃,局部有疼痛或压痛;③再次手术探查,经病理学或影学检查发现有深部切口脓肿或其他感染迹象;④临床医生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⑵病源学诊断:在临床医生诊断的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3器官(或腔隙)感染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但涉及手术切口以外的任何器官(或腔隙)的感染,如盖尾术后的膈下脓肿。⑴临床诊断:符合上述界定,并且有下列情况之一者:①引流或穿刺发现脓液;②再次手术探查,经过病理学或影学检查发现及器官(或腔隙)有感染的迹象;③由临床医生诊断的器官(或腔隙)感染。⑵病源学诊断:在临床

6、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说明:①临床或(和)有并检查显示典型的手术部位感染,即使细菌培养为阴性,亦可以诊断;②手术切口浅部或深部均有感染时仅需报告深部感染;③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或腔隙)感染,不需再次的术者,应视为深部感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