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观之研究-以“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为主

止观之研究-以“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为主

ID:9044614

大小:76.1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4-15

止观之研究-以“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为主_第1页
止观之研究-以“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为主_第2页
止观之研究-以“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为主_第3页
止观之研究-以“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为主_第4页
止观之研究-以“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为主_第5页
资源描述:

《止观之研究-以“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为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止观之研究──以「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为主释惠敏狮子吼第24卷第三期(1985.03)页58-67©1985 狮子吼杂志社台北市提 要于大乘佛教之瑜伽行派为何特别重「止观」之境行果,乃至以止观来综摄一切三摩地,这是第一节「止观与瑜伽行」所讨论的。从「分别瑜伽品」之汉、藏注疏科判之比较,希望藉此看出止观之教学,于汉藏两地所传之特色而互相补足,这是第二节「止观之教学」之用意。于第三节「止观之修习」中,详细地讨论从止→观→止→止→观→止观双运之修习过程,以较作为修行中之指南。最后「止观与唯识思想」叙述依止观之修习而产生之内观世界,与「唯识所现」思想的关系。第一节 止观与瑜伽【解深密经】(Sa

2、nidhiNirmocana-sūtra)之「分别瑜伽品」的内容是弥勒(Maitreya)请问世尊:于大乘中,如何修奢摩他(śamatha)、毘钵舍那(vipaśyanā)。对于「分别瑜伽品」这个品名与修习奢摩他(止)、毘钵舍那(观)的关系,我们先予讨论:依照元魏菩提流支译本【深密解脱经】以及西藏译本智藏(Jnana'garbha)造之批注,本品名是:「圣者弥勒菩萨(问)品(Ārya-Maitreya-parivarta)。」但是玄奘法师之译本所用「分别瑜伽品」的品名,亦有其教证与理证。首先,检阅在【瑜伽师地论】中,相当于本品之第七十七卷,开头处多了【解深密经】所无之文句:「复次,依法假安

3、立,分别解说瑜伽所摄奢摩他、毘钵舍那道,当知如解深密经中」(注一)。另外,于智藏所造【弥勒别行品释】(注二)亦含有与此类似的文句。那么,玄奘法师以「分别(解说)瑜伽(所摄奢摩他、毘钵舍那道)」为品名,是有所教证。进一步来看「止观」的修习与「瑜伽行」之义理关系:所谓「瑜伽」(yo'ga),本来是「连结」字义,引伸为「将心连结于一境」(精神集中)之修行。这本来是印度各宗教共通的实践方法之一;然而,在大乘佛教中,特别称弥勒、无着系统的学派为「瑜伽行派」以别于龙树、提婆系统之「中观派」(注三),这应该有特殊意义。八世纪,印度觉贤阿奢黎之【智心髓集会疏】中,曾经为「瑜伽行」下定义:「彼等(瑜伽行派)

4、以『胜者子!三界唯心』之圣教之义,以如与法(bhauā)相应(anūrapa)如理作意而行故,而说是瑜伽行(yogacāra),即是如理作意瑜伽(yoni'somanasikara-yoga)」(注四)。相应(anunūpya)于法,依「anurupa」之字义,应该是「随顺于法」。由此,则须注意「法随法行」(dharma-anud-harma-protipati)─或略称为「随法行」的意义了。安慧论师于【中边分别论释疏】中,有如下说明:「随入止观修习为体之行是「(法)随法行」,此须以依主释来理解(注五)。因而,依此定义,anu-dharma(随法)之anu(随)是「随行」(anugata)

5、之义……」(注六)。因此,「随法」之「随」,从「随行」可转成「瑜伽」(相应);而「随法行」是以「随入止观为体」,所以「止观之修习」也可称为「瑜伽行」(注七)。另外,在【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谈到:「云何菩萨法随法行,当知此行略有五种:谓如所求、如所受法、身语意业无倒转、正思、正修。……云何菩萨于法正修?当知此修略有四相:一者奢摩他、二者毘钵舍那、三者修习奢摩他毘钵舍那、四者乐修奢摩他毘钵舍那」(注八)可见得菩萨「法随法行」之修行是「止观」之行,亦即是「瑜伽行」。这一点,在最胜子所造之【瑜伽师地论释】亦有说明:「行瑜伽者,谓一切行,更相顺故,称正理故……说名瑜伽。此行瑜伽……于【大分别六处经

6、】中,辨奢摩他、毘钵舍那平等运道,说明瑜伽,如是止观众行主故」(注九)。总之,玄奘法师当初采取「分别瑜伽品」来作为【解深密经】)中讨论「止观」修习之「弥勒菩萨所问章」之品名,应该可以这样来理解的。﹡﹡﹡ ﹡﹡﹡ ﹡﹡﹡ ﹡﹡﹡接着,我们从部派佛教时期「瑜伽师」之瑜伽行纲要开展至大乘「瑜伽师」之瑜伽行纲要之演变,讨论「止观」于「瑜伽行」的意义。在原始佛教时,基本的修禅(瑜伽)方便是:不净观与数息观,合称为「二甘露门」。于部派佛教诸「譬喻师」或「瑜伽师」所传出之「禅经」;譬如僧伽罗叉(Samgharaksā)之【修行地道经】、鸠摩罗什编集众家禅要之【坐禅三昧经】、佛陀跋陀罗所传之【达磨多罗禅经

7、】等,都以「五门禅」(五停心观)为主。而大乘瑜伽师更发展成「四种所缘境事」,如【瑜伽师地论】卷二十六所说:「云何所缘?谓有四种所缘境事。何等为四?一者遍满所缘境事;二者净行所缘境事;三者善巧所缘境事;四者净惑所缘境事」(注十)。其中,后三类所缘境事是可与声闻瑜伽行纲目相通的。在前所引【论】文又说:「曾闻长老颉隶伐多(Reuata)问世尊言:大德!诸有苾刍勤修观行,是瑜伽师。……佛告长老颉隶伐多……诸有苾刍勤修观行,是瑜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